培育村游“花”业态 青海一山村变“网红”
题:培育村游“花”业态 青海一山村变“网红”
记者潘雨洁张添福
(资料图片)
“我们这儿没有名山大川,传统民俗人文风貌也与周边村落无异,能发展好旅游吗?”这是七年前,任臣义返乡带领村民创业时考虑最多的问题。
如今,眼前的景象给了他答案:建在半山坡上的“油嘴湾农庄”,两侧40多个小吃摊位叫卖不绝,香气扑鼻;远处山野满目青绿,高空玻璃吊桥、木栈道、山景民宿间游人穿行,即使在天气欠佳的工作日,依然热情不减。
图为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的游客。 薛蒂 摄任臣义是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致富带头人、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负责人。互助县是全国唯一土族自治县,因土族七色线条勾勒出的服饰文化而得名“彩虹故乡”。该县森林覆盖率达44.2%,是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
油嘴湾农庄内,小径沿坡而上,民宿小木屋依山而建,一座座错落有致,从文创手工坊到聚会小酒吧一应俱全。脚下野花簇拥着低矮的竹篱笆,客房内,当地村民习惯居家盘坐的土炕被改良成中式风格的“榻榻米”,屋外晾晒野菜。
“民宿为接待家庭、团队而打造,要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休闲需求。”任臣义说,从民宿二层远眺山野,晨可观日出、暮可赏晚霞,“最美的还是七八月的‘花海’,各色月季、玫瑰、黄金菊、格桑花漫山遍野,成片油菜花满眼金黄。”他说。
“这里气候适宜、相对湿润,所以当初我们想围绕‘花’,开发出丰富多彩的乡村体验项目。”任臣义觉得,要将田园风光与民俗文化融合、并尽可能打造多元业态,才能避免同质竞争。
图为景区内依山而建的民宿。 薛蒂 摄2017年,油嘴湾景区成立,短短四十多天内接待游客6万人次,收入达120万。此后几年间,当地政府下拨产业扶贫配套资金,景区不断完善雨污水管网、村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游客服务中心、娱乐设施等全面提档升级。
如今,以“花”起步的小村庄已发展成集乡村特色餐饮民宿、农事体验、河湟民俗文化、娱乐休闲、研学教育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景区成立至今,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1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
美食街上,洋芋津津、炕锅土豆、老酸奶等道地家常味儿挑逗味蕾,游客们闲坐凉篷,“老家熬茶”的古朴牌坊下,“网红奶奶”吴有莲正手拿老烟斗,唱着青海小调进行烧茶表演。
“她是这里的村民,已经在景区上了四年班。”任臣义笑着说,从前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景区的“抖音”账号上20多万人看过她的表演,每月收入3500多元。
摆摊、开办农家乐、景区里上班……随着景区日渐兴旺,村民们愈发忙碌。据了解,目前景区已直接、间接带动500余名本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图为盛夏时节的油嘴湾“花海”。 受访者供图同时,按“村两委+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村民通过资金、土地、宅基地等方式入股,过去两年,景区、村集体经济分别为村民分红110万元、22万元。
“对村民而言,荒山土坡变资产、手里闲钱变股金,从种地到上班、参加培训、提升自我……”在任臣义看来,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带给村民的观念转变。
“景区的收入现在已不再依赖门票,”他说,“今后,还要继续补充和提升内部消费项目,把村庄打造成敞开式的‘诗与远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