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革命圣地”的现代化蜕变:红土地上的绿色崛起
夏日里的太行山苍翠欲滴,镶嵌在群山间的柏坡湖碧波荡漾。
60多年前,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小山村西柏坡,一度成为整个中国的“心脏”。在这个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共中央指挥了夺取全面胜利的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
当时只有两三岁的闫清海,患病医治无望被家人无奈丢弃后,却意外被“房客”董必武夫妇救起。这段与中共元老间特殊的“父子缘”,让闫清海从小就成了西柏坡的草根明星。如今虽已年逾古稀,仍有游客慕名与他合影。
闫清海的“成名”并不仅限于此。在革命圣地西柏坡,作为脱贫致富的先行者,上世纪80年代闫清海花5000元人民币购买了第一艘游船,并成为当地首批“万元户”。从玻璃钢船到铁皮船,再到混合动力环保船,几十年来闫清海的游船数次更换,他在柏坡湖船上给游客讲红色故事的习惯却几乎从未间断,成为西柏坡一景。
今年“七·一”中共建党95周年前后,闫清海再次应邀给多个单位作报告、参加主题纪念活动。他说,当年中共中央虽然离开了西柏坡,却留下了西柏坡精神和许多干群间的鱼水情深故事,希望自己有生之年把这种红色精神传播下去。
受闫清海影响,大学毕业的女儿也“子承父业”,成为西柏坡纪念馆的讲解员。
到此调研的中共最高领导人也接见过作为老党员代表的闫清海。他家里挂满了同各级官员的合影,头裹白毛巾、身穿蓝色上衣几乎成了他的标准打扮。
由于年龄偏大,今年起闫清海将暂别“西柏坡001号”游船。闲不住的他又和同村人一起投资合建了一条滑索。他说,环保的红色旅游已成为这片红土地上的经济发展“新引擎”,也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
与西柏坡村相邻的梁家沟村,一栋栋二层小楼成了许多游客的“落脚点”。当记者走进村民庞惠仙家时,她正在给游客做午饭。
上世纪90年代,庞惠仙从外地嫁到这里后,就开始在景区卖小纪念品。她说,村里人均只有几分地,想依靠种地脱贫致富很难,“卖纪念品也仅能维持家里基本开销”。
几年前,当地开始新民居建设,在政府帮助下许多村民都盖了二层小楼。庞惠仙笑着说,一楼二楼共有6个“标间”,夏季客人多时仍然经常不够用,全国各地的游客都到这里,家里人有时只能睡到地下一层。
庞惠仙嘴里的“标间”言有所指:起初每个房间只有床、电视等简单用品,运营一段时间后,她听从游客意见又花钱给每个房间安装了独立卫生间。她笑言旅游接待也要“与时俱进”。
儿子开观光车、儿媳当导游,家里搞旅游食宿接待……如今庞惠仙全家几乎都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她说,在这个红色旅游小镇,像她家这样的家庭很普遍。她所在的村已发展为旅游服务专业村,有80%以上的村民在景区从事饭店、崖柏加工销售、观光车等旅游服务业。
如今,在西柏坡旅游龙头的带动下,平山县已拥有天桂山、驼梁等国家4A级以上景区12家,占河北省会石家庄的一半。2015年接待游客超过1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6亿元。与此同时,该县正发展以高精尖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依托科技稳妥化解钢铁等过剩产能,淘汰水泥产业。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中共“革命圣地”井冈山、延安等地。在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座绿色生态、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工业新城,经济转型升级和绿色生态相互发展,增绿、护绿、“产”绿在这一“绿色园区”随处可见。
延安“十二五”期间退耕还林实现大地由黄变绿,百万农民在绿色中发展致富产业,正在成为职业农民。红色文化旅游也正在成为延安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数据显示,延安2015年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3亿元。
在近日举行的“陕西全球推介活动”中,外交部部长王毅表示,如果想了解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就去陕西看看延安的宝塔和窑洞。如果想知道中国今后向哪里去,也要去陕西亲眼目睹古老丝绸之路起点上正在发生的激动人心的崭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