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力争2020年前发射全球首颗水循环观测卫星
11日在北京举行的第36届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上,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颇受关注。这是全球首个对陆地、海洋和大气水循环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性综合观测的科学卫星计划。
水循环是指,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运动,构成全球范围的海陆间循环,并且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的过程。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施建成说,水循环特征变化已直接影响人类生活,目前在中国南方肆虐的水灾“就是水循环特征在区域发生变化的典型案例”。提高对水循环特征的认识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中国科学家提出“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计划利用对水要素敏感的三个传感器,对土壤湿度、雪水当量、地表冻融、海水盐度、海面蒸散与降水等水循环关键要素的时空分布进行同步观测,以期得到前所未有的观测精度。这一计划得到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重点支持。
施建成说,通过先进传感器的设计和集成,卫星将实现全球最强的观测能力,还将改进水循环过程的历史数据和相关模型,提升预报能力,继而通过预报模型来揭示研究和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
施建成向记者介绍了卫星的相关进展。“已完成了主被动协同反演和有效载荷关键技术的攻关和试验验证,背景型号研制通过验收。”他说,目前进入工程答辩阶段,待答辩通过,即可开始工程研制。他们力争在2019—2020年时发射卫星。
来自美国、欧洲的科学家们与中方达成了合作协议。施建成说,“全球水循环观测卫星”计划实施后,将以此为核心发起国际水循环卫星星座,与全球降雨观测卫星计划等联合起来,更全面地观测全球不同地区的水循环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