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1月27日讯(记者 韩璐) 近日,位于成都黄金商圈天府广场人民东路的Gucci仁和春天专卖店宣布关店。据悉该店于2011年开业,是奢侈品牌Gucci在西南地区的首家形象店。寒风中竖起的巨大围挡让人明显意识到行业的寒冬仍在继续。奢侈品业接下来调整的方向则涉及了若干处在交叉路口的领域:实体零售、商业地产、电子商务等。
北京(楼盘)华远集团原董事长任志强日前针对住宅称,有些库存“只能炸掉”。其原话表述如下:“以全国房地产一年近13亿平方米的销售面积来看,接近7亿平方米的库存并不算多。但问题在于,这其中有大量库存属于很难消化的部分。换句话说,只能炸掉,不会因为任何政策而消化掉。”其实不仅住宅,奢侈品门店业绩疲软、关店等现象背后,商业地产的压力也显而易见。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奢侈品在华近一两年以不时关店的形式释放调整信号:2014年Burberry关闭4家;去年(2015年)Prada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较前年大减三成;Armani门店数在去年从49家降至44家;去年底LV接连关闭3家店铺……业内人士认为,奢侈品在华走下坡路主要是由于整体消费环境不振、轻奢品牌挤压,反腐倡廉、国内外价格差导致消费外流等。
2015年,品牌方面应对在华业绩萎缩的措施中,力度最大的为全球价差调整。3月份,一直以来“只涨不跌”的香奈儿发声明宣布于4月8日起协调2.55、11.12、Boy三款经典手袋的全球市场定价,随之这三款手袋在欧洲的价格大幅提升,而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下跌了将近20%。这份声明特别强调,调价旨在让“顾客无论在何地,都能以相似的价格购买到香奈儿的产品”,并称这项策略“能持续提升顾客在精品店内的购物体验”,同时“抑制海外代购市场对于品牌形象的影响”。
代购的涓涓细流,竟引得品牌轰轰烈烈地在全球调价、摆出“放大招”的姿态来应对,可见奢侈品消费外流的程度之严重。同样加重外流趋势的还有跨境电商和旅游购物。
无疑这些都是国内奢侈品实体端发展的不利因素,与此裹挟而生的问题是百货业的萧条。奢侈品门店往往是高端百货商场最耀眼的部分,百货整体的辐射能力也是奢侈品门店存在的依托,二者相伴相生,如今都伴随着“关店潮”、“业绩下降”等字眼见诸媒体。究其具体原因,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近日某奢侈品电商创始人称,一些内陆城市的新建商业地产项目为了吸引奢侈品牌进驻,在开业前承诺提供大量的补贴。“这些诸如装修补贴的资金动辄上千万,让一些店铺开在那里,即使没有生意也没关系。”但随着补贴红利流失,奢侈品开始“扛不住了”,于是出现了关店潮。
由此看来,这种“关店潮”是市场整体环境变化的结果:消费者更加理性而精明,商业地产的泡沫开始破裂,互联网的发展让市场的选择更加多元。对于Gucci在成都的这次关店行为,品牌负责人表示关店是对门市布局的优化,包括门店的开业,改装、迁移、结束和调整,“加上新的创作总监上任,全新的设计理念也将从2016年开始陆续在中国呈现。”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业内人士表示,比传统零售行业内部出现的问题更为焦虑的是,每个城市商业面积拼命增加,政府缺乏规划统筹,每一区域都在盖自己的商业中心,一二线城市还好,二三线城市商业地产泡沫越来越严重。“同行业线下竞争商圈越来越分割、破碎,这是比电商侵蚀更重要的问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