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共计开展4000亿元逆回购,其中包括29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1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
市场预期中的央行“双降”没有到来,却迎来了不亚于“双降”的大招。就在本周,央行下调了3个月MLF利率75个基点至2.75%,通过SLO、MLF、逆回购等向市场净投放资金高达9550亿元。
对于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使用上的变化,1月8日《证券日报》刊发的《稳定市场预期央行仍需出手》一文就进行了分析。该文认为,央行可降准的幅度在2个百分点左右,但定向降准的幅度却没有限制。由于通胀因素的不确定性,降息的空间已经收窄。其他政策工具则大有用武之地。
事实也确实如此,央行今年加大了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力度,比如SLO、MLF、逆回购等。1月18日,开展550亿元3天期SLO.1月19日央行共进行了4次操作,分别是:开展8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开展750亿元28天期逆回购;开展3280亿元3个月期MLF;开展820亿元1年期MLF.1月20日,开展1500亿元6天期SLO.1月21日,共计开展4000亿元逆回购,其中包括29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1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
剔除已经到期的550亿元3天期SLO和昨日到期的16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截至昨日,央行在本周释放的流动性就达到了9550亿元。这个规模已经大大超过了降准0.5个百分点理论上可释放的6785亿元资金。
央行在日前召开的商业银行座谈会上指出,当前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央行并对短中期流动性需求做出了应对方案。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随后表示,6000亿元以上的中期流动性规模安排,有替代降准作用的含义,也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利率。他强调,如果过度采用降准的措施,可能导致对短期利率过大的下行压力,不利于稳定资本流动和汇率。
“目前对流动性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主要包括财政存款、节日资金需求、外汇占款负增长等,其中前两个为季节性因素,采取适当措施即可应对,而后一个因素则需综合施策。”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交易员据记者表示,从央行已经采取的措施和货币政策储备工具来看,除了降准之外还有很多措施可以释放外汇占款负增长带来的流动性压力。
但该交易员强调,如果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波动加大,需要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降准仍是增加基础货币供应的一个可以立竿见影的工具。毕竟目前17%的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一定的下调空间。
对于春节前的流动性管理,市场人士认为,应重点关注央行在逆回购品种上的选择、创新政策工具的使用。而对于降准的时点,则延后至3月底或4月初。(中国证券报)
央行昨日大放水 降准时机谨慎选
昨日,央行公开市场进行2900亿元28天期、1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单日规模创三年之最。
此外,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对20家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共3525亿元,其中3个月、6个月、1年期均为1175亿元,利率分别为2.75%、3.0%、3.25%,引导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短期流动性缺口约2万亿元
同时,人民银行分支行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常设借贷便利(SLF)操作,按需足额提供流动性支持,积极发挥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SLF期限包括隔夜、7天、1个月,利率分别为2.75%、3.25%、3.60%。
据分析师测算,当前短期资金缺口规模约在2万亿元左右。资金面紧俏受长短期资金缺口影响,长期属性资金缺口如外汇占款减少、一月份例行的缴税,短期性的资金缺口包括存款准备金上缴冲击和春节的提现需求。
民生固收测算指出,财政存款上缴约4000亿元,外汇占款本月流失约6000亿~8000亿元,春节前M0扰动约1万亿元,MLF净投放+28天逆回购投放约4800亿元,纳入后续流动性支持6000亿元,静态缺口资金约有万亿规模。
避免放大人民币贬值预期
但节前降准仍有概率和空间
央行用逆回购操作和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操作应对短期资金压力,用MLF等工具来提供中长期流动性需求,意图是维持流动性稳定而不是过度宽松,用定向宽松的“滴灌”取代“漫灌”。或会通过下调隔夜和7天SLF利率25bp的方式缩小利率走廊宽度,引导短期市场利率下行。
华泰证券研究认为,在对冲基础货币缺口的主要逻辑下,春节前降准仍有概率和空间。但释放流动性稍有不慎可能会释放出全面宽松信号,放大贬值预期,因此降准的时机会比较谨慎地选择在贬值预期回落稳定时。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波动影响到了人民币资产的价格,央行在流动性管理上不得不同时兼顾贬值预期和金融稳定。(广.州.日.报)
央行表态要推数字货币 A股等金融生态环境或巨变
"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1月20日召开的央行数字货币研讨会传递出了这样的政策信息。受此消息影响,1月21日,A股市场上的移动支付概念股整体"蹿红"。而数字货币更深层次的影响,则有可能引发A股等金融领域生态环境的巨变。
这不是央行第一次对数字货币表态,早在2013年12月5日央行等五部委就曾针对比特币发出了防范风险的通知。
央行的最新表态,对数字货币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可信可控云计算、终端安全存储、区块链等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支付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货币的发展给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央行重新审视并给予高度重视的主要原因。
一般来说,数字货币是电子货币形式的替代货币。数字金币和密码货币都属于数字货币。它不能完全等同于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货币,因为它经常被用于真实的商品和服务交易,而不仅仅局限在网络游戏等虚拟空间中。目前,各国中央银行不承认也不发行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也不一定要有基准货币。目前全世界发行有数千种数字货币。
1月20日央行召开的数字货币研讨会规格很高,央行行长周小川出席会议,副行长范一飞支持会议,来自央行、花旗银行和德勤公司的数字货币研究专家就相关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
目前,包括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高盛等在内的很多机构都已开始对数字货币进行研究。
据介绍,央行从2014年起就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并于2015年初进一步充实力量,对数字货币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下一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会进一步明确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做好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数字货币的多场景应用,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与市场上现有的数字货币不同,央行正在研究的数字货币的设计更强调立足经济、便民和安全原则,切实保证数字货币应用的低成本、广覆盖,实现数字货币与其他支付工具的无缝衔接,提升数字货币的适用性和生命力。
发行数字货币的好处多多,比如可以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
对于新生事物,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在央行喊话要争取早日推出数字货币后的第二天(21日),A股市场上的移动支付概念股就受到了资金的追捧。
笔者以为,未来数字货币的应用推广,将对金融领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包括银行、证券、P2P等金融领域的数字化程度将直线上升,从而引发金融领域生态环境的巨变。
尽管央行已经非常明确的向市场传递了要尽早推出数字货币的信息,但距离其真正面世恐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此期间,A股相关概念股会随着数字货币的进展而逐步获得长线资金的布局。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