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冉乐/文
2015年,一线城市房价飙涨,“地王”盛宴不断,成都楼市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但背后依然暗流涌动。
2014年及以前,刚需产品占主流的成都楼市年供需量均在千万平方米以上,以刚需定位的房企面对庞大的需求推动,销售业绩直线往上升,地产“黑马”不断涌现。
随着改善型产品发力,鏖战成都的一众房企,有些业绩惨淡,有些开始掉队,但也有部分房企逆市发力,呈现出厚积薄发的态势。
在市场倒逼之下,成都房企也开始谋划转型,从拿地端到项目规划与开发端,均加大了对改善型产品的研究与投入,尤其是围绕社区物业的配套服务,房企争相发力。
在转型路上,一些地产大佬开始抛弃传统地产开发模式,加速转向项目股权合作,上演了一部部现实版的“中国地产合伙人”剧情。
“单打独斗”已然不适应楼市新常态。打造城市综合运营商和社区运营商成为时髦的概念和战略发展的新方向,如何嫁接与整合资源,成为房企老板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喧嚣过后,房企的概念终究要落地,如果还是空中楼阁,只能让消费者慨叹一声,拂袖而去。还记得万科2014年给股东的一封信吗?“客户精神”才是互联网时代房企具备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所在。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当前,谁更看重客户的需求,谁更尊重客户的诉求,谁才有未来。你在选客户的同时,客户也在选你,你的品牌和信誉,你的实力,终究会反映到真实的产品交易上。
与少数大型房企玩“概念”也能玩得小资、优雅,或者矫情相比,多数中小房企仍在资金链紧绷的边缘奋斗。
市场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实力。就像融创集团掌舵人孙宏斌日前所说的,“别谈情怀,我最恨情怀。”一语道破天机。
在成都楼市,号称“并购狂人”的孙宏斌一下吃掉中渝国嘉7个房地产项目,还拿下了天朗控股位于成都的两个项目。耗资虽然不菲,但孙宏斌终于进入成都楼市。
在万科、招商、保利、恒大、龙湖等一线房企巨头齐聚成都楼市之际,谁还敢说坚决不进成都楼市?一年内,金地、融创、新城、碧桂园等实力房企都来了。
巨头扎堆,成都本土房企及外资房企市场空间似乎严重萎缩,但我们不能忽视的现实是,成都本土房企仍有一股向上的力量,比如泰合集团一举收购了A股上市药企华神集团(000790,股吧),明宇集团也牵手A股上市公司众信旅游(002707,股吧),甚至“黑马”房企中迪禾邦集团掌舵人李勤近来频繁举牌A股上市的成都路桥(002628,股吧),背后意图到底是什么,仍有待观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