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智能家电和智能可穿戴设备兴起,很多人认为无人驾驶的智能化时代已不遥远,但记者日前在青岛举行的2015中国汽车智能化峰会上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国无人驾驶智能汽车的实践发展中还存在多重瓶颈亟待破解。
不仅仅是轻松驾驶
提到智能汽车,很多人会想到自动泊车、倒车影像、自适应巡航和汽车导航等能让驾驶轻松不少的智能化辅助工具。那什么是真正的智能汽车?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李克强表示,智能汽车是利用雷达、摄像头等先进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车与人、其他车、路和云端的智能信息交换,具备智能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汽车行驶安全及危险状态,最终实现替代人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智能汽车终极目标是完全无人驾驶,初级阶段就是已经实现的自适应巡航和车道偏离预警等驾驶辅助系统。”李克强说。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琪表示,以智能汽车为基础的智能交通将带来深刻变革。如果全部实现无人驾驶,车辆可自动根据雷达探测避免碰撞,云端根据车流和拥堵情况规划最佳路径。红绿灯甚至都可以不要,云端调配车流,车辆自动计算以何种速度行驶可以不停车通过每个路口。
“这就极大缓解了现在交通突出的安全、拥堵和污染等问题。”杨琪说,“如果智能交通实现了,很多人就不需要再买车。可以用租赁方式出行,或租赁车加大容量公交的方式出行。这样停车难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根据国外调查和实验,这种方式可节约80%至90%停车用地。”
此外,车企可从智能汽车上获得“大数据”,提前预判故障并及时排除。“汽车智能化将促使车企运营模式由百年来重资产、重规模向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出行服务转变,服务将成为车企之间竞争以及盈利的重要手段。”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说。
与会专家指出,汽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长安、上汽、广汽和北汽等国有车企和比亚迪、奇瑞、吉利等民营车企都制定了智能汽车发展战略和规划,乐视、博泰、百度和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也加速向智能汽车渗透和布局,传统车企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也越来越多。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志新介绍,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了红旗HQ3智能无人车,上海交大改装一高尔夫车在校园实现了无人驾驶,军事交通学院研制的猛狮系列,曾在高速公路上无人驾驶从天津跑到北京,有超车,有避让,一些基本智能功能都得到实现。
核心技术发展滞后
在麦肯锡发布的“展望2025·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颠覆技术”研究报告中,智能汽车排第六,预估其2025年潜在经济影响为2000亿至1.9万亿美元,其对减少交通事故、节约能源和缓解环境压力具有积极作用。
工信部在对《中国制造2025》解读时明确,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
工信部原总工程师朱宏任说,智能汽车发展方向和目标已基本清晰,但实践发展中有多重瓶颈亟待破解。例如,我国智能汽车基本处于相关企业各行其是、自行发展状态,技术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缺乏全局性政策和完善标准体系。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雷达、摄像头等传感系统,车载终端,车联网通讯协议等关键共性技术没有统一标准,阻碍了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朱宏任说,“这就像北汽汽车在路上遇到长安汽车,一个说北京话,一个说重庆话,互相听不懂。”
吴志新说,我国企业智能汽车技术积累严重不足,关键技术研发滞后,电子元件、传感器和芯片技术等关键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跨国公司,车联网技术及更高层次智能驾驶技术与美、日、欧差距较大,且车载终端长期定位在娱乐、导航和安防,与先进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需求联系不密切。
多位专家还指出,我国缺乏智能汽车顶层设计,没有智能汽车发展战略,车企与互联网合作模式不清晰,缺少与智能汽车发展配套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智能汽车快速发展,导致智能汽车技术难以实现。
协同创新是必由之路
与会专家指出,智能汽车发展横跨多个行业和诸多学科,应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智能汽车科学发展战略,并加强与智能汽车发展相配套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使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体系建设相辅相成,并实现协同创新。
朱宏任说,智能汽车的发展需要标准先行,应加快以汽车行业为中心,信息、电子、交通和互联网等不同行业协同进行的智能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不同产业已有工作基础,考虑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以软硬件接口、数据通信格式与协议、平台、安全等共性基础标准为重点,利用资源集中优势,分阶段、分重点地逐步实施。
“此外,应积极与国际智能汽车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组织交流与合作,构建与国际接轨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汽车标准体系。”朱宏任说。
吴志新建议,在政府部门引导下,构建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平台和技术创新工程,加大在摄像头、超声波雷达、毫米级雷达等高性能传感器,车联网技术和相关核心芯片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培育产业内和跨产业生态体系,引导车企、电子零部件企业、互联网企业和信息企业间的上下游协作、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
专家还建议,加快推动实施智能汽车试点示范项目,并开展有关智能汽车法规体系建设和完善,例如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的责任如何判断和信息安全等。(记者 张旭东 徐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