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遗产:留住生活才有底色

首页 > 旅游 > 资讯 > 正文

活态遗产:留住生活才有底色

8月11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遥县人民政府共同合作的《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实用导则》在北京大学发布。这部《导则》不仅让平遥古城内的百姓在保护修缮民居上有规可循,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古城、古镇提供了范本。毕竟作为活态遗产,只保护历史建筑、文物古迹是片面的,只有让当地的居民能正常生活,遗产才能传承,古城镇才会呈现出它原本该有的底色。

古城百姓有了民居“使用说明书”

上周二上午,在北大校园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平遥县人民政府共同发布了《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实用导则》。从此,平遥古城内的老百姓在保护修缮民居方面终于有了有规可循的“说明书”。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平遥县人民政府便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共同发起《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管理导则》和《实用导则》的编制。其中适用于政府管理部门和专业团队的《管理导则》已于去年在平遥发布启用。时隔一年多,适用于古城内广大居民的《实用导则》如今终于正式完稿发布。而这两册导则堪称是平遥古城新的“使用说明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理代表施瑞思表示,这是首次以一册导则的形式来帮助相关部门以及房屋所有者更好地了解平遥民居的独特历史,它也使政府和居民双方拥有了一套更清晰的方法,用以在改善和提升民居以适应现代化、商业化生活标准的同时,保持平遥古城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此外,施瑞思还告诉记者,希望导则未来能够作为一个典范惠及中国以及全球各地其他历史城镇的保护工作,不过导则只是保护的众多手段之一,今后还需要找到的是古城保护与开发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尽可能减小商业化程度。

□解读

对着照片进行修缮

参与导则编制工作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张鹏表示,现在还有两万人在平遥生活工作,如何在发展中保护,以保护促进发展,是作为活态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保存像城墙、文庙地标性建筑,更重要的是保护大量在使用的传统街巷和民居,因为这些街巷和民居承载的大量历史信息是古城的底色。“《实用导则》是面向居民的,它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居民传播修缮和保护的知识,为居民修缮进行引导。比如它是基于照片的,简单分成是对和错的,都有照片和相应说明,我们也把建筑分成九个方面,老百姓一看就能明白如何修复,替换才是正确的。同时《实用导则》里还有一个表格,保护修缮过程中每个程序都有对应的政府部门负责人,让老百姓能知道每个阶段干什么,找谁,哪些工作是自己做的,哪些工作要经过审批才能做。”

对此,中共平遥县委书记卫明喜告诉记者,目前平遥古城已经按照每平方米补贴的形式鼓励居民修缮居住所,近年来已经完成80个院落的修缮,效果明显。今后还将拿出部分门票收入进一步补贴在古城民居修缮上。

□声音

世遗保护需多部门综合管理

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陆琼

像平遥古城这类世遗,申报的时候城墙以内都是世界遗产,所以这种整体保护怎么保?光靠老百姓修,文物部门管理是不够的。我有一次冬天时候去一个遗产地管理机构,当地的工作人员在古建筑内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穿着厚厚的棉衣在跳脚,因为他们怕着火。这从侧面说明了基层遗产管理机构在付出艰辛的同时,上面还需要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进行综合协调。因为世遗的保护单靠文物部门,或者单靠规划部门、建设口、房管部门来管,这个遗产肯定管不好。对于不管是平遥还是我国其他世界文化遗产,还需真正加强相关管理机构的编制、人员的配备,包括它的职责、权利是什么,有城墙塌了怎么处理,古城里面的旅游怎么管,游客流量的控制怎么弄。这必须要多部门联动并有一个类似管委会的强有力的机构来综合管理。

□建言

保护要和规划相融合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付清远认为,保护好民居的前提还需要政府做好基础工作,包括街巷的治理,水、电、暖、气、通信、雨、污等等。“应该考虑把城市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和街巷的环境整治充分结合起来。”而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表示,中国民居是支撑文化多样性的一个载体,因此未来需要注意的是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这种多元化。“如果我们都是一个施工队,或者是都按照一个要求、一个模子、一个做法,肯定就要做得千篇一律。过去的传统民居,家家有家家的要求,家家经济状况不一样,个人喜好不一样,所以建得多姿多彩,要是越保护越单一,那就是失败。”

留住乡愁也要改善生活功能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表示,老百姓是活态的,就要考虑到生活质量的提高,比如上下水、电这些的改造,还有厕所、厨房的问题。要让古城里面的居民生活不比外面差,他们才有积极性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而孙华告诉记者,保护民居重要,房屋里面的功能提升同样重要,“得能跟上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比如网络增建,不能让提升生活品质成一句空话。”此外,付清远特别提到,居住功能提升还需考虑兼顾留住乡愁,“比如把民居火炕改没了,全改成床,那这个地方特点就没有了。但如何保留火炕,还需要各部门把改造保护工作更加细化。”

□观点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

街巷和民居代表着邻里文化

单个民居本身和群体部分、街巷部分,它们所形成的居住环境是中国传统的居住环境,反映了中华数千年来和睦相处的体系。不管是平遥古城还是北京四合院,或者苏州的街巷,上海的里弄,这种彬彬有礼的、传统的居住形式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要的邻里文化。我们现在城市的房子,形式都是格子的形式,房与房之间讲究的是间距、通透、容积率、停车位,很难出现过去那种青梅竹马、邻里和睦的场景。因此保护好古民居与古街巷不仅是保护遗产,也不仅是让古城里的人居住得很舒服,更重要的是留住我国这种传统的、和睦的居住形式。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联系电话:17051177829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