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追过的热播剧:“神剧”消失引发集体怀旧
86版《西游记》剧照
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剧照
暑期已过半,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今年暑期的电视荧屏与往年有所不同:CCTV没播《西游记》,湖南卫视没播《还珠格格》,四川卫视没播《新白娘子传奇》,山东卫视没播《武林外传》。曾被称为暑期“代言人”的上述“常播剧”“神剧”今年并未如约而至,电视荧屏上取而代之的是《仙剑奇侠传》《爱情公寓》《武媚娘传奇》等。“今年暑期这些剧去哪儿了?”的疑问,触发了大量观众的集体怀旧情绪,更折射出中国影视产业的变革。
那些年追过的热播剧
以四大名著为底本的电视剧中,《西游记》老少咸宜。1986年央视版《西游记》以重播逾3000次的显赫成绩成为世界上重播率和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
长篇电视剧《还珠格格》改编自琼瑶的同名小说。1998年,《还珠格格》第一部在内地的平均收视率超过47%,到了1999年,《还珠格格》第二部播出后迅速打破第一部创造的收视纪录,全国平均收视率突破54%。每年寒暑假,湖南卫视基本都会重温《还珠格格》,最多曾一年之内重播13次,而一年只有十二个月,几乎月月见“还珠”。本是民间女子的小燕子阴差阳错成为皇帝的女儿,在关系复杂的清朝宫廷中经历了本该属于“格格”的生活与爱情,观众在一种轻松的娱乐氛围中,压力得到释放。
《新白娘子传奇》作为两岸三地影视合作的结晶,书写了中国凄美浪漫的爱情神话篇章。仅在2013年暑假期间,四川卫视就重播了该剧三次。该剧起用演员叶童大胆反串出演男性角色,并一人饰演两角——许仙和许仙的儿子许仕林。即便是现在看来,这也是极为少见的做法。
“神剧”消失引发集体怀旧
《武林外传》以“一部剧告诉你什么是江湖”的旗号,成为国内情景喜剧的巅峰之作。这家不起眼的同福客栈,却在机缘巧合下集聚了一群性格各异活泼搞怪的年轻人,该剧在“后现代主义”的包装下,于戏谑反讽中直面人生百态,从而拉近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
暑期特供的“神剧”陪伴了不少人成长。二十年如一日,观众反复揣摩着憨厚老实的沙和尚的经典台词,津津乐道于白娘子和法海之间的恩怨,这样的日子,却在今年暑期意外终结。
80后、90后观众坦言,没有“神剧”陪伴的假期,有些莫名的伤感。对于80后而言,西游记中桀骜不驯追求自由却因唐僧的出现而又受制于人、对待师傅有情有义,对待妖怪却又铁石心肠的孙悟空便陪伴了他们太多的童年。当年的摄制组走出不少名家,不仅有六小龄童,还有马德华、迟重瑞等演员,也有阎肃、许镜清等词曲作家。伴随着家喻户晓的《千年等一回》,当时的主流受众80后现已为人父为人母,“白娘子”成为这代人心中贤妻良母的代名词;对于90后而言,《还珠格格》的贴纸、海报、文具盒等已落满尘埃,连同记忆放在了抽屉里。《武林外传》中武功高强但初入江湖的郭芙蓉、客栈风情万种的老板娘佟湘玉,还有金盆洗手的神偷白展堂、满腹经纶的吕秀才等人在同一屋檐下演绎了一幕幕经典的搞笑场面,在欢笑与眼泪中陪伴观众一起成长。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80后、90后多半已不再有那么多假期,而是在酷热难耐的夏天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而暑期家中电视荧屏的受众对象已然变为更年轻的一代,以往这些经典剧目对于他们的吸引力已经逐渐减弱。“神剧”消失所引发的集体怀旧,更是80后、90后观众对青春一去不返的感慨。
产业变革悄然发生
“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说的是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这同样适用于影视文化。一些经典剧目长年占据暑期影视荧屏,观众在被轮番轰炸后早已产生视觉疲劳,观众对剧情早已烂熟于心,对经典台词更是倒背如流,“神剧”的式微乃大势所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王翠艳指出:“这种现象也属正常,电视剧是大众艺术,它没有经典的趣味或是审美标准。时代变了、观众的审美期待变了,电视台自然也会选择投放与之相适应甚至是相迎合的电视剧类型。”数据显示,2014年《还珠格格》的重播率已比2013年下滑25.23%,与巅峰时期湖南卫视一年重播13次更是没法比;而2014年《新白娘子传奇》在四川卫视的重播,收视率也不如以往。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许婧也有同感。“事实上,暑期特供剧的式微在2014年就已出现,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年份。作为网络自制剧元年,出现了带有明显‘互联网圈层文化’的网剧,自制数量超过之前总和,共55部1242集,这对成长于‘e时代’的年轻观众来说,简直是投其所好。”许婧说,“当然,网剧还未对传统电视剧内容市场的核心地位构成冲击,比如网络播放点击量都超过百亿的《古剑奇谭》和《武媚娘传奇》。但是,电视剧、真人秀等电视节目形态的丰富供给和跨屏播出,以及各大视频网站海外剧的多样化投放,客观上让观众获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毫无疑问地挤压了特供剧的生存空间。”
许婧进一步指出,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带动作用也改变了观众传统的审美习惯,边观剧边吐槽是年轻受众乐于分享的娱乐方式,正像《盗墓笔记》和《花千骨》引发的各种话题一样。而对曾经的“神剧”,又有多少人参与互动形成社交性?所以,暑期常播剧的减少也可以视为一个时代的渐行渐远。
知名编剧俞露从创作的角度进行了深入阐释。在她看来,就行业内创作而言,“一剧两星”政策出台后,创作的题材受到了空前关注,引发一批“讲好故事”的品质剧产生。这批新剧本身不仅具有扎实的题材基础,而且更涌动着创作的活力,同时包含着“新话语”“新态度”,这意味着创作行业的姿态在转化,是一种漂亮的新老交替。另外,从观演关系的角度来看,创作者的高龄化与受众的低龄化是“昨天”,而创作者的青年化与受众者的青年化甚至少年化是“今天”和“明天”。整个创作行业团队的大换血,特别是网剧团队,平均年龄都是80后、90后,观演之间的阶层、年龄都在高度融合化。此外,影视行业的产业化进程,必然会带来一批题材内容更具市场空间的作品。暑期“神剧”的远去告诉我们:没有人会永远为昨天买单,文化产品更是如此。(本报记者 韩业庭 通讯员 许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