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圣地车都”储备高层次人才
时间:2014-11-14
作者:小明
来源:随州日报

  今年,市人社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圣地车都”、“神韵随州”建设这一中心任务,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理念,突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两个重点,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加大对企业和基层的政策倾斜服务力度,积极探索人才管理的改革创新,激发了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创业热情和奉献精神,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质的飞跃和新的亮点。

  人才建功立业有新环境

  年初,为了深入了解企业和基层实际情况,该局先后六次分别与随州高新区和县、市、区人社局联合开展了人才工作服务企业、服务基层调研活动,走访企业和乡镇基层单位37家。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人社部门工作职能该局制定下发了《市人社局支持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行动计划》,从八个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快速发展提供人事人才支撑。

  为了加快优秀年轻专业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该局探索了人才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实施年轻优秀高层次人才快速成长工程,在高级职称评定上,打破论资排辈的做法,每年拿出2至5名高级职称评审指标,重点选拔一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年龄在35岁以下的高层次人才,逐步建立起我市优秀年轻专家队伍,储备一批高层次专家型人才。

  为了加强乡镇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解决有技术专长的农村实用人才职称问题,该局下发了《关于在乡镇农村实用人才中开展中级职务任职资格专项评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乡镇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中级职务任职资格专项评审工作的通知》,疏通了农村实用人才和乡镇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成长渠道,开创了农民评审职称的先河。

  人才队伍质量有新提高

  市人社局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年初,该局印发人才需求信息表,搜集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状况,同时,积极利用“随州市人才网”和“春风行动大型人才洽谈会”及时发布人才供求信息,每月15日定期召开人才招聘洽谈会,组织企业参加市内外的人才招聘活动,全方位为我市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该局今年已组织了16家企业5次外出招聘人才,为企业招聘本科生76人,硕士生9人。我市高端人才引进常年开展,如市中心医院近两年引进高端人才17名,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38岁,全部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其中正高7人)。

  突出高端引领,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该局依托科研项目和建设工程,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联合教育、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采取分类指导、自主培训、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鼓励创新创优。目前,我市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7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27人,享受市政府津贴专家46人,具有高级职称人才5499人。

  注重梯队发展,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该局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联系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加大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力度,引导企业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推进企业人才评价申报工作。目前,我市高技能人才达到86513人,其中高级工44431人,技师31403人,高级技师10679人。

  人才创业舞台有新进展

  重点围绕专用汽车、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扩大“引博工程”的实施范围,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和科技精英来我市创新创业。同时,大力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合作的形式,共建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研发战略联盟,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争取,我市已建立了5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 “湖北省急需紧缺人才特聘岗位”,2个“湖北省企业研发人才培养计划”,1个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工作室,4个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工作室。

  在积极创建新平台的同时,该局还鼓励老平台发挥效力,简化用人手续,增强服务措施,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高端高层次人才来随。如湖北风机厂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引进张登春博士,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展了三项科研活动,发表了四篇科研论文,获得了三项专利,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人才后勤保障有新举措

  一是大力实施了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充分发挥全市各行业协会的作用,采取对外交流、专题讲座、远程网络等多种形式,认真开展了适合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的各类培训,全市每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0000多人。在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上,该局积极提升老平台的资质,今年5月将随州市技师学院申报为“省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随州技师学院为了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完善实训设备,每年用于教学实训设施的投入不少于300万元,实验实训设施设备总值达到2890多万元。在人才培养上,注重校企合作共享师资,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企业实训基地。为解决学员工学矛盾,学院送课入企,利用业余时间上课。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已通过定向函授培养形式,为企业培养高级工、预备技师、技师等高技能人才2200多名。

【责任编辑:小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