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花鼓戏在传承中探索前进
时间:2014-08-11
作者:newsman
来源:随州日报

  7月2日,一台以随州花鼓戏形式讲述的孝女故事在武汉珞珈山剧场娓娓道来,如泣如诉,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尤习贵、省文化厅厅长雷文洁等省领导到场观看,并于演出结束时上台与演员一一握手,合影留念。

  《公路孝女》捧回大奖

  我市选送大型现代纪实随州花鼓戏《公路孝女》,参演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这是随州花鼓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1989年《古墓花魂》参加省“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创作剧目展演”后,时隔25年,再度亮相省会大舞台。据悉,全省共有15个市州、40个演出单位的14台大戏、35个小折子戏参加演出评奖。

  《公路孝女》收获了剧目奖。全省仅四个市州的大戏获此殊荣。演员周永芳获表演二等奖,演员余双英获表演三等奖。随州花鼓戏再次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是我省近年来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地方戏曲艺术盛会,集中展示湖北省地方戏曲剧目生产和人才培养的最新成果。花鼓戏《公路孝女》以随州市交通运输局随北公路养护中心职工王何林事迹为原型,讲述弃婴王何林被养路工人王明祥一家收养,在养父母的疼爱中成长,并继承父业走上养路工岗位。在经受接二连三的灾难时,她坚强勇敢,赡养病父瘫母。七年间,在家庭和医院之间跑了两个“二万五千里”,误了终身大事,成了一个“嫁不出去的姑娘”。

  宣传身边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州花鼓戏从25年的坚守与思索中走来,踏上时代节拍,在市场道路上保护发展、传承创新、振兴繁荣。

  获得支持 改制新生

  出演该剧的随州市天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由原曾都区花鼓剧团2012年“转企改制”而成。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文艺院团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原曾都区花鼓剧团以“整体拍卖”方式,于2012年5月23日在武汉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拍卖,以2510万元(比评估值高出230万元)成功竞价。此次成交被誉为华中文化产权交易第一锤,开创了我省地方国有文化资产进入华中文交所交易的先河。

  2013年4月1日新组建的民营性质的“随州市天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营运。现有的演员、编导、乐队等员工中,90%是返聘原花鼓剧团人员,另从社会上招聘了少量年轻演员,平均年龄50岁。作为此次参评单位中惟一的一家民营文艺院团,天韵公司克服演员年龄偏大、后继人才匮乏,以及上年亏损136万元等实际困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才使得该剧登上舞台。扮演王何林的余双英已经51岁,扮演何兰的周永芳已经63岁。

  “二十五年后重新起步,如同婴儿蹒跚学步”。天韵公司总经理任少坤,多年来从事文艺演出工作,对随州的文艺演出市场比较熟悉。随州花鼓剧团属于全国少有的“一戏一团”,团亡则戏灭。改制之初,天韵公司面对的是演职人员散尽、设备老化、没有演出场地的困境。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文体局,曾都区政府、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广电局等各级相关部门向上争取政策,申报项目,内部多想对策、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寻求企业赞助,引导天韵公司渡过难关,良性发展。随州花鼓戏的老骨干们纷纷接受天韵公司的返聘,再次撑起新公司的台柱子,天韵公司及时投资200多万元更新设备。艰难中有政府支持,有老艺人们搭把手,终于结束了剧团近20年不能排戏、演戏的局面。在公司正式运营的当天,将首部大戏——《白银千两》搬上舞台,整个神农公园里人山人海,满堂喝彩,勾起了戏迷们多年前一票难求的记忆。

  近日,又有一笔20万元的 “市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资金到位,20台大戏走广水,跑随县。天韵公司的舞台搭到了淮河、小林、草店,在豫剧的“戏窝子”里花鼓声声引人入迷。

  几度落起艺术奇葩

  随州花鼓戏起源于清朝中叶,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活动在随州地区和相邻的钟祥、京山、枣阳、襄阳、广水及河南省桐柏、信阳等地。

  早期,花鼓戏作为民间艺人的谋生手段,他们身背小圆鼓走村串户,沿街叫唱;渐发展到一人打锣、一人打鼓,共同演唱;再发展到演出队伍逢年过节踩高跷、划旱船,表演一些民间故事;到最后,随着艺人的增多、演出规模的扩大,便在演出场地竖起木杆,搭上门板,围上草席,艺人登台演出。随州花鼓戏演绎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备受群众喜爱。听说随州花鼓子来了,跟着花鼓戏班一起跑几百里,追场看几十台戏的戏迷大有人在。

  随州地处鄂北,南北交汇,独特的地理位置,为随州的艺人提供了广采博收、兼容并蓄的广阔天地。随州花鼓戏艺人经常与汉剧、河南梆子、越调等 各剧种艺人合台唱戏,广泛吸收各类声腔,通过不断加工改进,使南北迥异的声腔艺术风格,为随州花鼓戏之用。让随州花鼓戏形成了“不 不蛮,亦 亦蛮”的艺术特色,拥有“蛮调”“ 调”“梁山调”“彩调”四种唱腔,是各路花鼓戏中一个较为别致的流派。曾有戏剧专家评价随州花鼓戏时说,随州花鼓戏集南北文化之大成,对研究随州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具有重大历史价值;花鼓戏的剧目、音乐、表演形式自成一体,极具学术研究价值。作为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弘扬前辈大师之风范,彰显其风格,研究其规律,继往开来。

【责任编辑:清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