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哈林常常对文艺工作者说的一句话是,文艺工作者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不做糊涂虫!既要埋头拉车出成果,又要抬头看路认方向,所谓“站在高坡上,身穿红衣裳,伸手指方向”。
活跃经济,加点文艺,加点文化,景点涨价。文化文艺要为经济服务,不能为经济发展添堵和添乱。在陈哈林当文联主席的10余年间,长阳各种经济文化活动的串词,都少不得想到请陈哈林执笔,陈哈林不管多忙多累,上班还是住院,他从不推辞,分文不取,数年来,他为企业和文化活动写作的串词多达100多个。
在文联主席这个位置上,加之有新闻工作经历,陈哈林不仅成为一个知名的作家,也是一个成熟的新闻写手。有一次,几个商人找到陈哈林,愿出高价让他写一篇揭幕锰矿开发的文章,以阻止长阳矿业的开发。陈哈林经过了解,锰矿开发只要解决了污染问题,完全是一件富县富民的好项目,他断然拒绝了这篇文章的写作。
■写妙文,创精品,做一个多才多艺的文艺人
大量的阅读,让陈哈林从小就迷上了文学,并渴望有一天自己的文字也能变成铅字。1988年,25岁的陈哈林在《山花》杂志上发表处女作《天永师傅》,从此,陈哈林与文学结不了不解之缘。
陈哈林文学创作最大的特点是语言的返璞归真,并灵活生动地使用民间语言。他追求“语不惊人誓不罢休”;文章结构的不断创新,力求一篇一个样,追求“如果写一百篇文章,篇篇一个样,不如只写一篇”;文章充满故事性、趣味性和思辨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土家民族特色。
陈哈林在《吊脚楼随想》中写道;“土家人离不开吊脚楼。正像他们离不开母亲、女人和白酒一样。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他们总念着想着他们的吊脚楼。这是因为吊脚楼里总飞进飞出他们生命的颤音,那里是他们涌动生命激情的圣地,那里有他们生命的本根呼唤。”
他把土家最低层、最古老、最普通的百姓当着素材,写下了一篇篇让人发笑让人落泪的感人文字。
为联络文化人,与各界交朋友,陈哈林以诗为媒,用生动趣味的菜单诗,团结了一大批作家和诗人,他在席间写作的“菜单诗”就有300多篇。
2000年陈哈林出版散文集《石板街的记忆》、2008年出版散文集《汪洋庄》、2012年出版诗集《草鞋上的非非》和散文集《冒气的故土》。其中《石板街的记忆》是带有明显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本具有乡情乡音和乡风的一部作品;《汪洋庄》、《冒气的故土》是在实现转型期的作品,思想性艺术性明显增强。其作品多次获散文单项奖,2008年获得中国散文精英奖,2009年散文集《汪洋庄》,是以陈哈林故乡为背景,以儿时记忆为题材而创作的散文集,这本书获得了中国首届散文百花奖一等奖,入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骏马奖。
陈哈林认为,当文联主席不仅要当好作家,还要管好文联这个文艺工作者的大家。他向长阳县委提出的“九个一工程”,成为他工作的重点,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九个一”件件有着落:
一本机关刊物,他们主办的《土家族文学》,已成为土家文艺界的精神家园;
一个文艺扶持资金,即建立县级文艺扶持资金,重点扶持培养文艺拔尖人才和文艺新人,实现了一年一计划,一年一扶持;
一个文艺奖,即设立“彭秋潭文艺奖”,政府每年拿出10万元用于奖励文艺工作者;
一组笔会,即每年举办省内外文学刊物作者参与的大型笔会一次,他们举办女子文学笔会和文学培训班有声有色;
一群基地,他们在全县各地和清江风景区景点建立文艺创作生活基地,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办文学;
一套系列丛书,即以历史文化为内容的“巴土文化”丛书,以原创文学为内容的土家族文学原创丛书,以清江为内容的“清江美文”丛书;
一个文艺网站,即在湖北省政府门户网挂建一个以巴人故里,清江长阳为内容的清江文坛,让它成为所有土家族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平台和窗口,不断发现新人、出作品、出人才;
一个电视文艺窗口,与县电视台联合兴办文艺栏目,设置以文学为主体的“清江美文”栏目,设置以文史哲为主题内容的“土家讲坛”,设置以“民间文学”为主题内容的“长阳故事”。
一切行动听喊,哪个单位哪个企业需要文艺人出力,随叫随到,服务到位。
长阳文联的变化有目共睹:
《土家族文学》杂志连续两届十年被评为湖北省十佳优秀期刊。
长阳文联近几年被省市文联评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集体,文化产业精品名牌一县一品建设先进单位等。
长阳县人民政府设立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艺创作扶持资金和“彭秋潭文艺奖”,扶持资金每年10万元,“彭秋潭文艺奖”每三年30万元。
出版《巴土文化丛书》三辑30本,《土家族文学原创从书》两辑20本,还有以民族文化研究为主题的图书、画册、摄影作品近100余册,所编辑的《中国民间故事·长阳卷》夺得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 奖,目前着手编辑撰写的《中国民俗志·长阳卷》正在出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