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死亡赛跑的文艺人陈哈林
时间:2013-08-10
作者:newsman
来源:荆楚网

  ——记全国文联系统先进个人、长阳文联主席陈哈林

  ●刘洪进

  癌症,对一个鲜活的人来说,意味着生命随时可能终结。

  当癌症两次降临到陈哈林身上时,当家人为之痛哭朋友为之神伤的时刻,陈哈林却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坚强和淡定,他依旧笑谈人生,依旧饮马文艺,把文学当医生诗歌当药物,日日夜夜写作不缀,工作中治病,治病中工作,在创造生命奇迹的同时,他在文学创作和土家文化的发展上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不仅成为一个敢与死亡赛跑勇攀事业高峰的基层文艺人,也成为全国文联系统学习的一面旗帜。

  ■行得正,坐得稳,做一个明辩事理的明白人

  陈哈林用一首诗征服了一个农村少女的芳心,结婚时,身处贫穷农村的岳父没有钱置办嫁妆,只送了12把木椅给陈哈林,他岳父指着这些木椅说:“我女儿就交给你了,没有什么东西送你们,就这12把椅子,人一生,只有行得正,才能坐得稳!”

  伴随着12把木椅嫁给陈哈林的不仅有美丽漂亮小他6岁的妻子李德兰,还有为人处事“行得正才能坐得稳”的嘱咐,从此,陈哈林总是把这句话记在心头,他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写成了《最后一把木椅》,获得2012年《散文选刊》年度散文二等奖,而这句话也伴随着陈哈林一生,成为他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

  1963年2月28日,陈哈林出生在湖北省五峰与长阳交界的一个叫汪洋庄的村子里。

  陈哈林,原名陈孝璋、陈林。1988年,才24岁的陈哈林,因支气管扩张切除了左上肺,背上留下尺余长的刀痕,年纪轻轻就成了一个“残肺人”。

  瘦小的身材,苍白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他出口笑话,提笔写诗,为人亲和,特别喜欢饭桌席间写趣诗,文学艺术界的朋友都亲切地称他“哈哥”。

  参加工作后,陈哈林当过中学英语教员、长阳县信访办职员、长阳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长阳广播电台副台长,2003年任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主席。

  任文联主席后,陈哈林才发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在一个商业化和市场化气息浓烈的社会环境里,文化事业和文化人几乎被边缘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文化的繁荣特别是基层文学艺术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2005年5月,陈哈林向时任长阳县委组织部长的王平昌提议,要像关心企业老板一样关心文化人,像呵护女人一样呵护文化人,像支持经济发展一样支持文化事业发展。

  随后,陈哈林提出了文联“九个一工程”工作方案。他的建议得到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九个一”被一件一件列入了县委书记、县长的议事日程。不久,长阳便发出了县主要领导每人联系一至二个文化人的通知,“九个一工程”让长阳文化人有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长阳文联工作从此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他按照文联“联络、协调、服务”的工作方针开始布局,联络党政军民学,协调东西南北中,服务三教九流人。

  抓学习、明方向、正行为。陈哈林不是纯理论而理论的学习,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笔会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用鲜活的内容寓教于乐。

  在调查中,陈哈林发现有不少文艺工作者对当下的时政评头论足,一些不满言论常挂在嘴边,为让作家们了解社会真实情况,2007年,他发起组织了一次新闻、文学、信息、调研四合一的笔会,把县内30多名作家聚到一起,参观了火烧坪、榔坪、贺家坪等6个乡镇,对乡镇经济发展和民生进行了走访调查,作家们深刻地感受了底层社会生活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明确了我们的笔应写什么,怎样写。为期一周的笔会,共采写各类新闻文学稿件100余篇,综合性的采风形式,不仅得到文学界认可,还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同。

  通过系列笔会活动,作家们学到了理论,交流了时政、提升了业务,使得土家长阳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上吃透上情,下吃透民生,把艺术家的思想统一在民族、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上,始终以人民的事业为己任。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春秋,把双百方针、三个贴近落实在行动上,使得长阳文艺队伍出现了积极向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好局面。杂文作者林汇泉曾对火烧坪高山蔬菜的过度开发影响环境颇有微词,当他随着笔会队伍来到火烧坪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农民正在田间打生物梗、并在普遍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和生物杀虫剂时,他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不下基层怎知百姓事儿呀?”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田野调查中,在“山歌好比清江水”、“巴土恋歌”、张健清江系列挑战赛事的活动中,在“土家长阳”的脱贫致富的经济建设中,都活跃着长阳文艺人的身影,使得长阳这个贫困山区县有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赏石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的纷至踏来,“巴土恋歌”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湖北省文化产业精品名牌一县一品建设特等奖。

【责任编辑:琦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