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2)
时间:2013-07-08
作者:newsman
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统计,2012年,深圳医生平均每天要诊疗17.52人次,不仅比广州和北京的医生要高,更是全国的2.7倍。2012年4月,市关爱办委托深圳大学社会学系,对我市1500名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90%以上的医护人员都表示工作压力大,其中,近六成医护人员表示工作压力很大。而压力来源分别是,75%医患关系紧张,70.1%工作强度大,68.7%工作怕出错。

  由于医疗行业职业风险高、竞争性强、压力大等,我市医务人员焦虑和抑郁阳性率偏高,焦虑症状阳性率为25.2%,抑郁症状阳性率为31%,慢性病总患病率达45%。

  调查距离今天已过去近5年,市健康教育促进中心主任韩铁光表示,光诊疗人次一项就可以看出深圳医护人员压力有增无减。2011年,深圳医生日均诊疗人次为全国的2.2倍,2012年就上升到2.7倍。“我们今年下半年着手计划再进行一次相关调查,希望能够促进医护人员正视自己的身心状况,提前介入、积极预防,另外更加希望全社会都能关爱他们。”韩铁光说,加大对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保护,严惩伤害他人的犯罪分子,让医生不再有“一边看病一边担心会不会有把刀捅过来”,“这也是保障公民人身安全的基本权利”。

  共同关爱白衣天使

  近日,著名的医学界论坛“丁香园”有一篇广为流传和转载的帖子,是一名从医多年的北京某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所写,奉劝选择医学专业的高考生们“回头是岸”。他说,“在中国,传统上对医生这个职业缺乏重视和尊重,医务人员声名狼藉,他们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很多医疗行业人士认为,尽管这篇帖子有些牢骚话,却真实反映了国内医护人员的现实境况。

  负责对深圳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倦怠情况调查的深大社会学教授易松国表示,在对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他们还访问了1000位市民。对比显示,医护人员对职业价值的认同高于一般市民,职业的倦怠感和疏离感也要高于一般市民。易松国表示,高强度的压力、付出与回报不对称的待遇以及社会上理解、信任和关心的缺失造成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

  调查还显示,“如果有机会,希望能换个职业”的医护人员占74.6%,而一般市民只为55.1%。有95.1%的医护人员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从医,而一般市民为55.3%。

  在医患矛盾尖锐、充满戾气的社会,由于医护人员得不到尊重和保护,越来越多人不愿意学医,学医的人也纷纷转行。在刚刚过去的广东高考第一批本科院校录取中,医科类院校面临着难以言说的“尴尬”招生计划人数远多于上线报考人数,有学校甚至遭遇“零投档”。

  市卫人委副主任孙美华表示,近年来,由于医生执业环境差,加上待遇不理想,深圳连续3年出现“招医难”现象,实际招到的医生只有计划招的一半。记者从市急救中心了解到,院前急救医生工作压力大、风险大,本来是急救最前线雪中送炭的“天使”,却频频被推向医患矛盾的风口浪尖遭遇暴力,因此由于招不到人,今年刚成立负责医疗转运的医疗转运科挂牌后还是无法运作。长期下去,曾经让深圳人引以为傲的、居全国前列的“急救一分钟出车率72%”也将难以保证。

  如果将来没有人愿意当医生了,最终影响到的会是谁? 其实大家心里都有答案,会是我们的每一个人。

  “关爱医护人员就是关爱我们自己。”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商报社长黄扬略曾多次表示,没有白衣天使就没有健康,白衣天使的职责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患者应该与医护人员站在同一战线,一起应对疾病这个共同的敌人。和谐医患关系的营造在于经常互相换位思考。医疗行为和医务工作者本身都有其特殊性,“医生治病不是等价交换的市场行为,而是与患者一道以有限知识技术与病魔作斗争

【责任编辑:琦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