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 崔斌:广告对文化的一些影响
时间:2013-09-23
作者:小编
来源:随州楚北网

  一、 绪论

  广告作为现代商品经济的伴生物,考察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与影响就不能仅停留在它的经济行为的物化形态,还应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予以考察。

  文化视野中的广告将不局限于广告的经济功能,而让我们更瞩目于广告文化教育对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对整个文化建构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冲击。广告文化教育除具有一般文化的共性:如普遍性、整合性、延续性、变迁性、后天性之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最显著一点就是这种文化的商品性属性。不难理解:我们超越广告的经济功能谈文化不等于对其经济属性的抛弃,广告大师奥格威认为“广告唯一正当的功能就是销售(To sell)——不是娱乐大众,也不是运用你的原始创力或美学天赋使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座右铭是:做广告是为了销售产品,否则就不是做广告。奥格威的观念在广告界颇具代表性,他一针见血地直指广告的最终功用,并且特别说明那些达至这一根本性功能的办法——娱乐大众,给人以深刻印象——都只是手段而已。因此广告的核心内容具有单一性——即销售,而一切广告手段,表现形态所负载的广告文化也因之不可避免地具备了功利性与工具性的色彩。在“销售至上”的这杆大旗之下,就难免使广告文化缺乏终极关怀,出现良莠不齐,好坏参半的现象。一方面广告传播者会调动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促销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深化和升华受众的价值取向,增加其艺术旨趣,另一方面广告传播者可能有意无意地或在传播方式或在传播内容上对大众产生不良影响,对文化建设起到消极作用。尤其是不择手段地刺激大众消费很容易使各种文化乘虚而入,难免泥沙俱下。同时我们认为以商品销售为本质的广告文化教育作为一种商业文化教育进而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其自身带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先天不足”。因此,我们在欢呼广告作为商品经济的催化剂所促发的市场繁荣之时,有必要以清醒的头脑思考那些不容忽视的广告文化的消极影响。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对广告文化的批判,不等于广告文化的全身盘否定,其目的在于通过批判的手段对广告文化加以整饬。张显不足才有望弥补,如何使广告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我们的所求。

  二、 广告文化批判

  崔斌认为,现代的广告文化,在功能上它是一种促进销售的消费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是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是一种无等级的泛大众文化。因此,我们认为广告是借助于现代文化工业日臻完美的传播技术和复制手段,为大众所提供的典型商业文化。这种文化由于与商业利润唇齿相依,由于它不可避免地要用媚俗方式换取受众的青睐,以将产品推销给他们,由于它与资本权力的相互依存,因而它对于我们文化发展,社会进步和美学理想的追求,对于保持一种批判的、超越的、具有活力的人类进步意识的努力必然带来一种负面性的影响,对于广告的这种负面影响的批判,正是本文所要着力阐述的。

  现代社会汹涌的广告信息如洪水般弥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甚至有人说:“我们每天呼吸着氮气、氧气和广告”,由此形容广告的无所不在,然而在大量的广告面前,人们的接受能力都是极为有限的,大多数受众对广告文化所富含的价值意义熟视无睹,无力招架。这种对信息价值不加反思的心量状态被称为“感觉主义”,②感觉主义是信息超负荷传播造成一种社会无意识状态,是广告文化参与营造的一种文化氛围。在广告信息量超过人的心理机制及社会需要,处于饱和甚至过饱和状态时,人们对其价值的探究就会失去兴趣,心态变得懵懵懂懂。而我们所论及的“受众对待广告信息的漠然,只感觉而不加反思”,并非受众未曾受广告影响。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受众广泛地、大量地、每时每刻地接受各种价值观念的广告冲击而不知所措遁入漠然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们丧失了对广告文化价值的感知能力才走向漠不关心的,因而广告文化传播不但不能产生健全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而会使人们的价值意识失去取向。处于无意识、无价值取向状态。

  现代广告传播的主体因其文化教育背景,经济能力以及政治派别的不同而导致传播内容即广告文化教育的复杂,所传达的价值信息往往是相互矛盾、冲突的,加之各种夸大、扩张的广告信息,使整个社会文化的价值的意义变得异常混乱和模糊不定,搅乱了人类生活的文化情境。因此使人们常常丧失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如同类商品广告所用的语言几乎都是绝顶美妙的,且几乎都在黄金时段与版面播出,言者昭昭,听者瞀瞀,受众很难判断出哪家商品有价值。长此以往,人们的价值意识愈加模糊,感觉主义正是这种模糊意识的一种心理状态。

  究其根本,“感觉主义是广告文化教育传播的无主体性所造成的一种非反馈心理”,即忽视文化价值主体——人的需要、人的价值。广告制作者与会执行者是往往不在乎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与否,而是根据广告主提供的费用与势力大小来决定信息量,这些信息能给人们提供什么新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传播者很少考虑。这就形成了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文化传播倾向,它忽视了人的价值需要与动机,甚至破坏了人的思想感情,广大受众在丧失了判断力,迷惘了价值取向之后,是只能不假思索地“跟着感觉走”,这句歌词所唱出的正是广告文化充当主力所营造的大众文化中追逐时尚新一代的心理和精神写照。一方面,广告文化教育中价值判断和意义本体的日益萎缩;另一方面广告资讯却变本加厉地袭击大众,刺激大众的感官。从而瓦解对意义的追寻和反思。而“意义的失落是资讯与大众传媒深度消解作用的负效应,是拒斥深度意义,加强享乐消费主义的必然结果。于是,在意义消隐的终点,是一个正在到来的缺乏反思和情怀的时代”。广告文化在这方面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责任编辑:木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