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大校:从海陆协同作战反思甲午战争(2)
时间:2014-04-18
作者:newsman
来源:网络

  (二)中国海陆军在朝鲜战场的第二次直接协同是增兵平壤,具体行动是海军为运兵船护航并守护其登陆,由此引发了黄海海战。

  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向对方宣战。中国方面宣战后,仍无海陆协同作战计划。在海军兵力运用上,李鸿章坚持“保船制敌”方针,以“猛虎在山之势”构成对日军的持续威慑。他将海军的作用定位在“吓日”上,自然不会考虑以海军实战直接或间接配合陆军的问题。

  9月上旬,叶志超获悉日军援兵已陆续登陆朝鲜,并正向平壤进逼,遂不断向李鸿章发电告急,请求尽快调兵增援。李鸿章感到事态严重,决定调派淮军4000人增援平壤,并分海陆两段投送援军,即由北洋海军护送运兵船沿中国海岸前往中朝边界大东沟,援军登岸后再由陆路直趋平壤。然而,援军尚未登船启程,平壤战役就已打响。

  由于通往平壤的电报9月13日就已中断,对前敌形势变化一无所知的李鸿章仍按原计划派兵入朝增援。9月16日晨,丁汝昌率领18艘舰艇护送5艘运兵船自大连湾起航,当天下午抵达大东沟。第二天上午,北洋海军突然发现日本舰队出现在西南方向海面,丁汝昌下令起锚迎敌。经过近5个小时的激战,日本舰队包括旗舰“松岛”号在内共有4舰受重创,北洋海军则有4舰被击沉击毁,另有一舰在撤退途中触礁自毁,其他军舰也都不同程度受伤。为了一次已经失去实际意义的海陆协同行动,北洋海军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平壤陆战和黄海海战成为甲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从此,朝鲜半岛完全为日本陆军所控制,黄海制海权也基本落入日本海军之手。战争转向中国本土已不可避免。
 

  中国战场“水陆相依”而亡

  中国战场的海陆协同主要是两次登陆与抗登陆作战,一在辽东半岛,一在山东半岛。

  (一)在日军海陆协同登陆中国本土的辽东半岛之战中,中国方面并没有组织实施抗登陆作战,也不存在任何海陆协同的抗敌行动。

  黄海海战后,日军大本营决定发动辽东半岛战役,目的是攻占旅顺港,进一步打击基本实力尚存的北洋海军。

  中国方面早已获得日军将在辽东半岛登陆进攻大连湾、旅顺的情报,但无从实时掌握日军的登陆时间和地点,也没有组织陆上机动部队与海军协同实施抗登陆作战的设想和准备。北洋海军因受伤各舰迟迟未能修复,加之士气严重受挫,直到黄海海战一个月后才勉强驶出旅顺基地,已不能也不敢有击敌运兵船于航渡之中的想法。当日军在花园口登陆得到证实,李鸿章给大连、旅顺守军的指令是在日军来路要口多埋地雷,只须各守营盘,不得轻易接仗。

  日军登陆后于11月6日攻陷旅顺的后路重镇金州。丁汝昌在请示李鸿章并获准以保船为原则可以便宜行事后,即于第二天撤离旅顺,避入威海基地。当时旅顺守军共有14000余人,大多都是招募不久的新兵,且分属7个统领,主要驻防于基地海岸炮台和后路炮台。他们各守营盘,待敌来攻,结果只能是被各个击破。日军于11月20日发起进攻,22日便将旅顺攻陷。这一港口城市和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竟然是在没有海军参与协守的情况下被日军攻占了。

  (二)接下来的山东半岛之战,几乎就是辽东半岛之战的重演,所不同的是已无处可退的北洋海军被迫与岸防部队“水陆相依”进行了最后一搏。

  日军大本营在占领旅顺后再次调整作战计划,决定以第二军第二师团和国内的第六师团合编为“山东作战军”,在联合舰队的配合下攻占威海卫,彻底消灭北洋海军。作战方式仍是由海军护送陆军至山东半岛登陆,然后抄袭威海后路,与海军构成对威海基地的水陆合围。

  李鸿章将防御重点集中在威海基地。他曾向威海守军下达海陆协防命令,即有警时,海军应出港,在台炮火力范围内与炮台合力迎击,不得远出大洋浪战;陆上守军但各固守大小炮台,效死勿去。

  山东巡抚李秉衡则在除威海之外的所有山东半岛北部沿海要地处处设防。他始终没有搞清日军可能的登陆地点,故明知兵分力单,仍不敢集中专注一处,将有限的兵力散布于威海后路东南至荣成、西至登州共500里之遥的沿海防线上。

  海军将生存希望寄于陆上防御,陆上兵力本就不足,又无统一指挥下的海陆协同,威海重蹈旅顺覆辙已在所难免。

  日军的登陆地点选定在山东半岛荣成湾。1月20日晨,日本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二游击队护送运兵船进抵荣成湾,一面掩护陆军登陆,一面派出鱼雷艇前往威海监视北洋海军。到24日下午,日军登陆全部结束。

  日军在全部完成登陆的第二天即自荣成兵分两路抄袭威海后路。接着,日军仅用不到3天时间,即于2月2日攻陷威海基地南北岸的全部炮台。日本联合舰队随即展开海上正面进攻。2月7日,日本海陆军开始向威海基地发起总攻。至2月12日,由于陆上援军绝望,威海基地的海陆军向日军投降,丁汝昌等数名将领相继自尽。

  纵观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中日双方投入的兵力均有海陆两军,但海陆协同作战的水平却表现出极大差距。正因为中日之间在海陆协同作战能力上的差距悬殊,才导致战场的天平不断发生倾斜,乃至影响了战争的结局。但要继续探寻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显然已经超出了海陆协同作战本身。如果可以概而言之,中日之间海陆协同作战水平的高下,其实质是两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差距。(

【责任编辑:董雄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