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葱玉(1914—1963),名珩,字葱玉,号希逸,公认的中国书画鉴定界当代泰斗。
张葱玉之所以能够成为泰斗级的书画鉴定大师,当然有其主客观的原因,但是他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旁人无可比拟的。这首先是指其家庭背景——南浔张家曾经是中国的首富,家富收藏甲天下;其次是他的启蒙老师——其祖父张石铭,为我国著名大收藏家。张葱玉“五岁开蒙读书,家塾中即以书画幛壁”。在这样优越的生活环境下,张珩“欣赏书画,天资独厚,颖悟过人,已练就敏锐目光”,恰好印证了“自古英雄出少年”那句老话。
——编者按
张葱玉的生平及收藏
浙江南浔张家的发迹,可追溯到张葱玉的高祖张颂贤(1817年—1892年)。中国鸦片战争失败,五口通商,上海于1843年辟为通商口岸,南浔产的“辑里丝”畅销外洋。张葱玉的高祖看准时机,在南浔丝行埭和上海增泰丝栈分设张恒和丝行与丝号,聘请得力丝通事,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成为巨富,在南浔东吊桥外建大住宅,宅后原“东墅”古园废址上建“东园”,俗名张家花园。这时的张家有多么富?在晚清道光年间,南浔的张颂贤是中国的首富,其资产约值1000多万银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可举一例,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根据《南京条约》规定,中国须向英国政府赔款2100万银元。足见张家富可敌国。”
1928年,祖父张石铭过世,三年后分析家产,张葱玉作为四房的独子,一下子分得了200万元,那年他才18岁。有好事者评估说,当时的200万元,其购买力相当于当下的200亿元。而在彼时,物价很是便宜,张葱玉的女儿张贻文听祖母说,当时“家里上上下下包括众多佣人,一天的菜钱只需两元钱,吃的却是鸡鸭鱼肉”。所以,200万元是一笔天价遗产,因此张葱玉成为上海滩有名的阔少,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张葱玉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读他的“张葱玉日记”,可知其青年时代享尽人间奢华,日日放迹十里洋场,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挥金如土。王季迁说“不幸的是他有一个坏的嗜好,他爱赌。他出名的一件事是一个晚上把上海闻名的大世界输掉了。他的地产有些是赌掉了,有些是银行买卖不得意,他得赔钱。他闻名的书画收藏也抵押给了谭敬”。王季迁讲“张葱玉就因为把书画押给谭敬,失掉了他的一批国宝、精品书画”。当张葱玉的财富接近于枯竭之际,他的生命迎来了第二个新春。1949年新中国诞生,不久的1950年,张葱玉接受了国家文物局长郑振铎的邀请,来到北京出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副处长兼文物出版社副社长。家居虽然简陋而狭小,他却认真做着为人民服务的事。1958年修建北京十三陵水库,他自愿去挖土推车,把皮肤晒脱了皮,回家穿着背心,大口大口地喝着极简单的蔬菜汤,好像是从来没有吃过的美味。
岁月匆匆,沧海桑田,前后十年,判若两人。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后的张葱玉的确从思想上已经彻底摆脱了上海滩阔少的影响,完全浸淫在国家的文物事业之中。1963年,张葱玉为自己心爱的文物事业鞠躬尽瘁,英年早逝,卒年49岁。
细心的读者也许要问:这里应该是探讨作为鉴赏家的张葱玉是怎样鉴赏书画的,为什么却不厌其繁地介绍张葱玉的生平?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也正是著者之用心所在。
我们通过了解张葱玉的家世和生平,可以关注到他的如下经历,为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古画鉴赏家奠定了基础:
首先,张葱玉出生在极为罕见的富可敌国的大富之家,而且是世代收藏之家,从他呱呱坠地开始,就在不自觉间接受艺术收藏氛围的熏陶。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张葱玉懵懂时期,家中的墙壁上陈列着历代名画,有山水,有人物,还有四季斑斓的花卉,这会使他感到中国书画是多么的有趣;
其次,他四岁失怙,随着祖父张石铭一起生活,备受宠爱,开始接触书画欣赏。而张石铭是著名的收藏大家,携带孙儿张葱玉不离左右,自然在感染着他的幼小心灵。“张葱玉虽年少,却喜欢生活在老人圈子中,故与之相往来者多为收藏大家或书画名家。”实际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少年时期的张葱玉在“老人圈子”的培养和熏陶下,他已经练就了一双鉴定的火眼金睛;
再次,18岁后,他继承了200万元的遗产并独立门户,从此他在日日歌舞的同时,开始了独立的书画收藏活动。他有充足的财力,有满腔的收藏热情,更重要的是他有锐利的眼力,还有足够的自信。他在继承适园旧藏的同时,大肆收藏名迹,并广为收藏界所称道。张葱玉收藏的历代名迹很多,最负盛名的当数唐代张萱的《唐后行从图》和唐代周昉的《戏婴图》,均为国宝级艺术珍品,以及唐代颜真卿的《竹山堂联句》,宋代易元吉的《獐猴图》,元代钱选的《梨花鸠鸟图》、倪瓒的《虞山林壑图》、王蒙的《惠麓小隐图》、李珩的《墨竹图》等大量宋元名画。1934年,21岁的“张葱玉即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鉴定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故宫博物院由四川东归,张葱玉再度被聘为鉴定委员会委员”。21岁的张葱玉就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具声望的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会委员,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荣誉,而这荣誉的背后,显示出这位青年俊才的卓越鉴赏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