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吏须从严,会不会影响干部工作热情,拖累经济发展?一段时间以来,这样的声音,常能听闻。
“从严治吏,是要依纪依法规范干部的权力和言行,而不是去捆住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辽宁省委书记李希在接受本报调研组采访时态度鲜明。
从严治吏,还要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严管干部,更需激励干部敢闯敢试的担当。这,已成为我们调研所到之处干部群众的一种共识。
从严治吏是扎篱笆,而不是戴镣铐
在本报调研组和《人民论坛》杂志社近期联合开展的专项问卷调查中,59.3%的人认为干部的干事环境变好了,50.3%的人认为干群关系改善了,51.7%的人感觉干部的为民意识增强了。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舞台,“干部更注重谋事,而不是注重谋人、谋利”。
辽宁营口市站前区跃进街道办振华社区党支书项莉,向记者仔细算了一笔账:自己和社区居民聊天的时间比前几年多出了一倍多,“以前常有接待任务,现在领导下基层一般也不通知我们,‘一竿子插到底’,接待压力小了,我们感觉轻松了。”
从严治吏和为官不为有因果关系吗?受访干部群众认为:从严治吏是扎篱笆,而不是戴镣铐。它捆住的是部分干部为所欲为、胡作非为的手脚,却让奋发有为的干部跑得更欢了,“让一块庄稼地不长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满庄稼!”
“从政环境好了,跑官要官的少了,贪污腐化的少了,这不就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吗?”在辽宁鞍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高崇生看来,从严治吏和经济发展是正向关系。
“其实,没有人愿意工作生活在一个混沌的政治环境里。”广西上林县委常委、纪委书记蓝江河认为,领导干部对良好政治生态的期盼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
从调研中我们看到,虽然“为官不为”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但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干部仍是主流。
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工作怎能在状态
调研发现,一些干部不作为、慢作为,是因为不敢干、不会干、不愿干。
江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赵爱明分析,一些干部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改革发展中的“硬骨头”怕犯错,不敢干;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手足无措,不会干;临近退休或是升迁无望,不愿干。
不敢干的症状,在少数市县领导干部中表现突出。这个群体处于决策和执行的枢纽环节,随着改革发展步入深水区,往往要触及多方利益。然而有些领导干部一“见血见肉”就怕承担责任;遇到涉及面广的问题,就不敢决断处理,“做好没人知,做坏要自己埋单”,干脆不干。还有的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持续深化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下,感觉头悬利剑,落个树叶都怕砸着脑袋,遇事躲着走。
执行力,是对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最大考验。
调研中,记者发现,有的开发区政策很好,但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筑巢引凤不见凤”,眼看着一只只“金凤凰”花落他家,干部不会干,拖累了发展的步伐。
仔细分析,不会干的干部多因平时疏于学习,怠于思考,领会不了党的政策,掌握不清一线实情,找不到推进工作的抓手;或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辛辛苦苦几十年,到头来还是个股长……”一位基层干部对记者吐出这番话时,一脸怅然与无奈。50多岁的人了,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但如今“一张旧船票哪还能登上提拔的客船”,“洞察”一切的他早已激情不再。
“28年的股长”“20年的科长”……基层“天花板现象”比较普遍,使得这部分干部不愿干。这里既有个人思想懈怠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
不敢是缺乏担当,不会是缺乏能力,不愿是缺乏动力。不少干部群众建议,“三缺”就要“三补”,补精神上的“钙”,就要树立理想信念,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补能力上的“钙”,就要不断研究新问题、学习新办法;补动力上的“钙”,就要“吹尽狂沙始到金”,愚公移山,久久为功。
不作为慢作为怎么办?问责一个警醒一片
审批权可以一条一条白纸黑字的写下来,但改革发展中很多急难险重的任务,并不能完全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
江西景德镇市委副书记梅亦坦言,“同样一件事,投入的热情不同,结果也相差甚远,有的人认为过60分就万事大吉,有的人却力争拿满分。”
两年前,广西上林县为提高行政效率,在县直部门推行办公电子化,移民局却打报告说“没人懂电脑,请求增派人员”。“移民局7个人录600人的档案,竟然没有一个人会用电脑,这还是新时期的干部吗?”最终,县委没给移民局增派人员,但电子档案也晚提交了一个月。
“这种慢作为就好比‘慢性病’,不值得上手术台,但总影响精气神,这样的人长期居于领导岗位,既推不动工作,又耽误下面干部的成长。”上林县委书记韦志鹏考虑,能不能给干部配发一个类似驾驶证的证照,分扣没了,重新学习重新上岗,情节严重的直接吊销?
“当时,我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在广西南宁,2014年8月24日,是个让宾阳县县长朱亚明无地自容的时刻。当晚的南宁市电视问政现场,镜头切换到一个脏乱的公共厕所,当有市民代表站起来质问,为什么镇政府旁边的公厕没人管时,朱亚明不得不诚恳道歉。
“虽是废弃的公厕,但既然有人在用,就得管起来。”朱亚明承诺,一定清洁整理,同时建一个好用的公厕。压力变动力,宾阳县被问政以后,立即启动乡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工作不力的35名干部问责。当年底,南宁市乡镇卫生十佳评比,宾阳县入围3个。
如果说,问政是大家盯着你干,通过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形成压力;那么问责就是通过结果传导压力,任务完不成就要问责,看你干不干。
自去年试行“党政领导干部不作为不担当问责办法”以来,辽宁在全省范围内对庸政懒政,漠不关心群众利益等“为官不为”现象频出重拳,截至今年3月,已有145名干部被问责。
调研组发现,问责已成为辽宁、江西、广西从严治吏的一个硬招,问责的示范效应很明显,常常是问责一个,警醒一片。
调研中,也有干部考虑得更深一层:干部“下”,也要讲程序,也要讲责任,“对掌握干部‘下’这项权力的部门和干部,监督、问责必须跟上,不然会导致干部队伍人心不稳。”
担当关爱,激发干部更好干事创业
干部须有担当精神,组织要有担当胸怀。
“拿着这个条子,到市交通执法大队学习去。”南宁市民王先生因骑电动车闯红灯被交警开了张“罚单”。2014年,南宁接连发生数起因电动车不守交规酿成事故的大案。为解难题,市交通执法大队祭出新招:凡发现骑电动车违规行驶者,即安排交通法规学习、观看交通事故警示教育片。整治一个月,效果明显。但有专家指出“执法行为违法”。一查,此举确实存在超出法律规定严重处罚的情形。
“鼓励改革创新,要允许干部试错,营造宽容干部担当干事的氛围。”南宁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雷永达介绍,市纪委为此制定了干部干事的澄清保护机制,容错免责。
“凡为官者,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江西南昌市监察局副局长李联明用范仲淹的名句解释容许干部试错,“为公家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即使做错了,组织也会为你出来说句公道话,但若错在私利,那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让干事的人不吃亏,把实干的人用起来。
在江西南昌,长期在一线摸爬滚打的秦鼎坤,被提拔为市财政局副局长。“我之前从没跨过组织部的门,也没想过能进局班子。”谈起被提拔,秦鼎坤至今都惊讶不已。
同样,在辽宁海城,从一线走出去的年轻干部也越来越多。海城市委书记田野介绍,市委就是要突出选拔那些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善做善成的人。
除了在用人导向上形成正向激励,关爱干部也要“实”起来。
2013年,广西南宁市专门拨付财政资金,解决乡镇干部周转房,配齐了一间宿舍、一张床、一台电视、一把椅子、一个桌子、一只手电筒等“六个一”。“现在能住在乡里了,晚上我一般会去老乡家里坐坐。”乡镇住宿条件改善后,宾阳县古辣镇党委组织委员马秀玉不用每天来回跑,访民情的时间更多了。
收入低,也是很多基层干部的心病。去年底,中央出台了县以下机关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新政,让许多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的干部有了“盼头”、有了“干头”。“基层的‘天花板’现象严重,职务与职级并行为他们晋升晋级打开了另外一条路,激励作用非常明显。”南宁市市长助理张军驰说。
“因为干部收入区域差异,边远乡镇的副科级,宁愿考另外一个乡镇的科员,正科级宁愿当另外一个乡镇的副科级。”江西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俞银先希望,基层干部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能相匹配,“在有些地方,越穷的乡镇,干部补贴越少,越留不住优秀干部,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曾当过记者的程霞,现任北海市委组织部干部四科科长。她给出了一个自己的角度:“要对干部干事的典型大力宣传,提振干部的精气神。”
的确,战胜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关键要有一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事实上,随着一项项从严的实招硬招落地有声,政治生态为之一新,干部状态也为之一振。
眼下,“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要求干部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调研中,许多干部群众都说,“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倡导‘三严三实’的文化氛围,以严明实,以实促严,使之成为一种干部文化入脑入心,持久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记者温红彦、张毅、袁新文、盛若蔚、李章军、姜洁、赵兵、时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