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卫视6月27日晚播出的《中国梦想秀》上,一组表演者在舞台上穿着“汉服”进行了表演,并作了中国传统礼仪方面的展示介绍。身为梦想大使的周立波,在他们表演结束后发问:“(穿上汉服)晚上九点半以后走出去,会不会吓到人?”随后又进行了调侃:“你们是哪个洗浴中心的。”话一出口,周立波立刻遭到网友的质疑,要求他公开道歉。有“服装史研究专家”站出来说:“汉服是我们民族代表性的服装,历史文化深厚,周立波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这样评价汉服是不合适的,这反映出他对民族传统服装的不了解。”
我不大喜欢周立波主持的节目,包括他那个响当当的“一周秀”。他的台风我很看不惯,具体的还是不说了,免得因为不中听,他再让我来个公开道歉。但在“汉服”这个问题上,我倒是和他颇有共识,没他那么大胆而已。我不知道周立波对传统文化是何种态度,本人是非常热爱的,当然,热爱归热爱,与专家说的了解还不能画上等号。“汉服”的“历史文化深厚”毋庸置疑,但仅仅这样认为就失之于笼统,实际上从亚当和夏娃知道用无花果叶遮羞的那一刻开始,注定了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服饰都具备“历史文化深厚”的一面,不独“汉服”为然。在我们的权威辞书中,并没有收入“汉服”这个词条,因而“汉服”拥趸也未尝不是盲人摸象。既曰传统,总该有所本吧?但我们在历史上经历了那么多的朝代,除了北魏、西魏、元、清等少数几个,时人的服饰大抵都可以称为“汉服”,今天该视何时的为正宗呢?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一度专门研究中国历代服饰,连文字带插图,出了厚厚的一大本。不要说历代了,即使在同一代,不同阶层的服饰也大不一样。官员与百姓自然泾渭分明,就是读书人与市井小民穿的也大不同。比如明朝刚开始的时候,读书人穿的衣服“无异胥吏”,朱元璋便“凡三易,其制始定”。他把这种衣服命名为“襕衫”,其用料和形制在《明会要》里有详细记载,“玉色绢为之,宽袖、皂绿、帛绦、软巾、垂带”云云。朱元璋还亲自试穿一回,然后“颁行天下”。就以明朝而言,倘若谈弘扬或振兴“汉服”的话,该以哪个阶层的为蓝本呢?
周立波的“会不会吓到人”自是一种调侃,吓到人肯定不会,“突兀”是一定的。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我们都知道他好洁成癖、拜石为兄,其实他还喜欢“冠服效唐人”,也就是明明生活在宋朝,偏要弄身唐朝的衣服穿上。这也可见,同是汉人政权的唐朝、宋朝,汉服也不一样。当然,李唐的民族成分也有胡人说,那是另话。说回米芾,他就是“所至人聚观之”,走到哪人们围观到哪。米芾有“米颠”之谓,如此穿戴被视为“癫”的一种也说不定。我估计,提倡“汉服”的人们大概是受到了“和服”“韩服”的影响。看日本或韩国的影视作品,在现代许多隆重的场合都有传统服饰在飘动。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传统服饰基本上一以贯之地传承到今天,《大长今》表现的是他们15世纪的事情,其中的服饰和今天仍然盛行的传统服饰并没什么两样。在我们则不然了,要对传统进行打捞、发掘。
所以,无论是人家的传统比较单一,还是我们的传统丰富多彩,弘扬或振兴“汉服”的话,首先在形制上得给出明确定位。另起炉灶重新设计的话,不仅与弘扬或振兴了不相涉还要贻笑大方,但如果任意截取历史上的某一个点便属于挂一漏万,却又恰恰是对被“漏”了的属于“万”的那部分的不够尊重。这些问题,恐怕是“汉服”拥趸们首要考虑的问题,弘扬或振兴是好事,但自己首先要进行深入了解。
(南方日报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