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
名人谈随州去年炎帝故里寻根节,来自全球各地的炎黄子孙虔诚祭拜
哪里的泥土曾经留下中华文明第一组伟大的脚印——随州!
哪里的金属曾经铸就过战国时代第一组完整的乐音——随州!
哪里的明月曾经陪伴过唐代第一诗人的青春生命——随州!
——余秋雨
提起炎帝,我们就想到了随州。
——于 丹
随州非常的美,可以用“小城大美”、“文静秀丽”、“端庄高贵”来形容,一河两岸风光带极具特色,展现了宜居的风采。
——二月河
随州是一块神奇的热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烈山自古就传说是炎帝神农的故里,至今仍留下了许多关于炎帝神农的人文遗迹和无数的传说。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张文彬
有足够的文献资料证明随州烈山是炎帝神农故里,除此之外,在随州地区周围大量发掘的考古文化成果对此有所印证。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名清史专家王俊义
随州是炎帝故里,多年以来为弘扬炎黄文化作了大量极为有益的工作,现在又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这一节日必将成为增强海内外华人文化凝聚力的温馨盛典。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
第一符号
炎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符号。据史书记载,炎帝有八大功绩——“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作陶为器,冶制斤斧;台榭而居,安居乐业。”炎帝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炎帝文化是中华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博大精深文化的源头,它揭开了中国走向文明的帷幕。
第一品牌
寻根节是湖北省节庆文化第一品牌。2014年8月13日,全国清理和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批复同意 “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作为保留项目,不再每年申报。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的认同。省委将 “建设世界华人谒祖圣地、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纳入了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并写入了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第一窗口
寻根节是随州乃至湖北对外开放的第一窗口。寻根节期间,多位国家领导人和政界、商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集聚随州,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海内外主要媒体的数百名记者聚焦随州,人流、物流、信息流在随州汇集,对展示随州乃至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祖孙华侨越洋送炎帝像
炎帝功绩流传于世,其音容笑貌却未得以记录,遗憾地堙没在历史长河。
明天,来自全球的众多炎黄子孙,将到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炎帝大像前,谒祖祭拜。
这尊全球最高的炎帝大像,高95尺(约31.67米),手捧麦穗,目视远方。不少人会问,从何而知炎帝的尊容?
据说,炎帝神农形象来源于清代著名画家吴承砚的一幅油画。
1987年11月的一天,时任随州市外事接待办主任的杨光柱突然接到通知,一位美国华侨要送一幅炎帝画像过来。
杨光柱和翻译周萍等5人赶紧前往接待。这位华侨不会说汉语,用英语自我介绍说名叫周共·王德樵。他是拿着一本英汉词典,边翻译边查找,找到随州的。
周共·王德樵当时说,这幅炎帝油画像,是他的爷爷偶然在美国华岗博物馆看到的。据历史考证,炎帝神农油画本藏于北京故宫,后来被八国联军窃走,很长一段时间下落不明。意外看到这幅画像后,周共·王德樵的爷爷当即立誓:无论这幅画价格多高,都要把它买到手,送回祖国。后来他倾其毕生积蓄,终于购得这幅画。去世前,他嘱咐后人,一定要将这幅画送到炎帝故里。
身在美国的后辈们,始终不忘老人的送画遗愿,终于在1987年,周共·王德樵将那幅凝聚着祖孙三代爱国之情的炎帝神农画像,郑重献给了厉山镇政府。那次,杨光柱陪着周共·王德樵到了神农洞前,周共·王德樵当着故土父老乡亲的面,卷起裤管指着膝盖说:“我可是正宗的炎黄子孙啊!”
如今,这幅珍贵的油画仍保存在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
“抢”不走的炎帝故里
“华祖农宗”。
走进位于随州厉山的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始祖门上的四个鎏金大字,耀眼而庄重。
“华祖”,华夏始祖;“农宗”,农耕之宗。这四个字,可谓字字千钧。
2002年以前,多个地方在争“炎帝故里”这个称号,竞争者包括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南会同等。
沿着风景区道路登上厉山,在第七峰的半山坡上,有一个不大却醒目的山洞,洞内香火旺盛,这里是炎帝的出生地——神农洞。多少年来,厉山附近的乡亲,每到炎帝诞辰将至,都会自发来这里祭拜。
这有史籍为证。《礼记》上说:“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故曰厉山氏。”北魏《水经注》记载:“水南有重山,即烈山(同‘厉山’,记者注)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500多年前,明代的《随州志》专门标志了这一神农洞。
据统计,自春秋以来2000多年间,有140多种典籍记载炎帝神农氏诞生于厉山。
争论在2002年平息。那一年,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炎黄汇典》中权威确认: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湖南炎陵是炎帝陵所在地,陕西宝鸡有炎帝祠,山西高平有炎帝神农遗迹。
对此,多数史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炎帝为距今约6000年的一原始部落,发迹、兴旺共500多年。炎帝神农氏在随州出生,而后一代代部落首领到过襄阳的神农谷、神农架、宜昌的神农溪,还迁徙到宝鸡、高平等地,后来,炎、黄两大部落结盟,一统天下,后世自称炎黄子孙。炎帝这一族南下,在洞庭湖一带留下了许多足迹,包括湖南株洲的炎帝陵。
炎帝诞辰为何是农历四月二十六?对此史籍并无明确记载。只不过,在随州、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人们按祖辈延续下来的传统,都在这一天祭拜炎帝,认定这一天为炎帝诞辰。
祭拜大典入选国家非遗
2011年,随州祭拜炎帝大典的九项仪程,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这九项仪程分别为:大典致辞,大典开幕,恭启圣门,点燃圣火,敬献花篮,敬献高香,恭读颂祖文,盛世祈福,唱诵始祖。
“其实,这项祭祀仪程沿袭自清代。”在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担任十多年祭祀司仪的龚厚才说,清同治八年,随州籍商人胡兴普开始主持民间祭祀活动,归纳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祭祀仪程,并通过师徒口授传袭到今天。
祭拜炎帝,古已有之。《左传》记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参加祭拜炎帝大典,已不仅仅是祭拜本身,更能唤醒炎黄子孙心中的仪式感。”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曾感叹:当我们披挂上黄丝带、站在广场之上的时候,那种久违的庄严在心中涌动,让我们在这种仪式感中学会敬畏,内敬才能外恭,才能在举手投足之中含有一种生命本能的仪式感。 “文化的打造,是为了让我们更庄严。”
堂堂中华,泱泱大国,数千年文化积淀铸就了文明礼仪之邦。谦谦君子有礼,窈窕淑女有仪,父严母慈子孝,兄弟姐妹情深;仁义礼智信传承,忠孝节义礼不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乔新生教授认为,如今承继民族文化传统、诸种礼仪有些失序的情况下,举办有庄严感和神圣感的祭祖大典,能让人心怀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构建起人们心中的礼仪秩序。
(随州日报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