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畜牧业总产值五年翻一番
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区以国家、自治区强农惠牧富民政策和畜牧业重点民生工程建设为抓手,着力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强力推进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区新增500万只肉羊综合生产能力,牛羊肉价格稳中趋降。2014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651.2亿元,较1978年增长143.7倍,较2009年增长104.5%。
据畜牧行业部门统计,2014年,全区牲畜存栏5587.04万头(只),较1978年增长21.5倍,较2009年增长15.98%;全区牲畜出栏6079.52万头(只),较1978年增长12.2倍,较2009年增长45.83%;肉类、奶类、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268.24万吨、356.83万吨和54.05万吨,肉类、奶类总产较1978年分别增长26.8倍、66.9倍,肉类、奶类、禽蛋总产较2009年分别增长41.70%、56.96%和59.63%。
为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我区先后启动“多胎肉羊杂交生产体系建设”“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2013年,自治区又出台促进牛羊肉发展重磅利好政策,即《关于加快肉羊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资金安排、肉牛羊产量任务、财政贴息补助及养殖风险保障等多方面,对我区肉牛羊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使得4年间全区新增500万只肉羊。
自治区畜牧厅副厅长赵新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加强草原保护,我区启动实施了牧区水利建设工程,以企业、集团冠名方式援建的27项定居兴牧骨干水源工程已下闸蓄水。自2011年起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截至2014年末,全区累计实施草原围栏2.147亿亩、草原补播改良5461万亩,人工种草面积达1186万亩,累计核减转移牲畜870.18万羊单位,实现了天然草原草畜平衡管理,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0%,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牧草产量较2010年分别增加44%和14%。那拉提、天池、巴音布鲁克等重点水源涵养区禁牧成效显著,为天山申遗成功提供了支撑。截至2014年末,全区累计实现游牧民定居21.7万户,按照2008年底全区27.58万户的游牧民户数静态测算,定居率达到了78.7%。
六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立畜禽改良推广机构954个,引进了17个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育成了伊犁马、新疆褐牛、新疆毛肉兼用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新疆军垦型)等优良畜种,57个新疆地方特色畜禽品种得到了有效保护。
饲草料生产保障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全区饲料加工企业达到280家,工业饲料年产量达到175万吨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较快发展。建成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5309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标准化示范场分别达到118个和124个,全区奶牛、肉牛肉羊、猪禽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27%、35%和65%。天康生物、天山畜牧、麦趣尔3家龙头企业成功上市,全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涉牧龙头企业达到10家。
(新疆日报 师巧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