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随县草店镇的刘兆国老人向记者回忆了父亲参加抗日战斗的烽火岁月,父亲虽然去世多年,但他所留下的一封封泛黄的家书,虽有些字迹模糊,字里行间记录的却是对家人和国家浓厚的爱。
61岁的刘兆国老人告诉记者,父亲叫刘庆云,生于191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就随军出征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收到父亲寄回家的信件以后,家人这才知道刘庆云不仅没死,还当上了上士班长,家人也是从这些信件的内容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记者看到,刘庆云老人的家书一共有7封,每封信的开头都称谓父母为双亲大人,信中的开始部分也都是问候父母的身体状况如何,家人是否平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母双亲的孝敬之情以及对家庭的思念。例如十一月十二日,刘庆云在家书中写道:“父亲老大人,男自从戎在外十载,却不知大人玉体康泰,饮食可加如常吧?男不甚思念,再者家中哥嫂身体平安否?大侄二侄身体粗强,送入功书否?特此专函叩请福安 庆云扣 十一月十二日”。
在信中刘庆云除了关心家人,还关心国家的安危,多次表达了要将抗战坚持到底的决心。
刘兆国老人告诉记者,从这些信中他知道了1948年11月8日,父亲在福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父亲还参加了淮海战役,解放后,父亲还在福建参加打土匪战斗,荣获两次四等功。
刘兆国老人还说,作为抗日战士的后代他感到非常的光荣,虽然父亲去世后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一读到这些信就能感受到父亲对家庭的深厚感情,这些珍贵的信件他将永远的保存下去。
这一封封家书的内容也透露出刘庆云老人对家人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对于老人的后代来说,这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一种烙在人心灵上的力量。
(楚北网 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