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纪录片《涢水纪行》座谈会召开
分享


  2月3日,电视纪录片《涢水纪行》座谈会召开,我市宣传文化战线的部分专家学者汇聚一堂,集中探讨。
 

加玉计(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加玉计(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这个片子,在我看来是建台以来做的最大、最好的片子,我看到有的同志很年轻,天天加班,付出很多心血。这个纪录片的成功和这些同志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原来我们湖北电视台播的《汉江》六集,分了5个组,历时两年,而我们这个片子就是3个人,能把事情做到这个程度,是非常不容易的了,这部作品就是反映随州真实历史的巨作。

  在这个基础上我想谈几点想法,第一,作为我们宣传部也好,电视台也好,要采取措施调动积极性,电视需要精品,每个地方的发展也需要文化精品,只有在文化精品的激励下,文化才能提高,人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第二,电视台作为随州三大主流媒体之一,怎么样依托这样的精品来扩大我们的龙头作用,增强我们宣传的时效性。现在很多事情在网络上炒得很凶,但是主流媒体的声音不够大,现在一些网络媒体,不太正能量的媒体炒得很凶,但是很具正能量的媒体声音不够大。怎么样发挥我们的特长,搞好主流媒体的宣传,正能量的宣传,怎样把声音宣传得更大,如果多一些这样的精品,就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这个片子得到了异口同声的一片叫好。作为我们电视台,建台30年的时间,有很大进步,在现在这个情况下,怎样进一步发展,要推进媒体的融合。

  下一步可以让《涢水纪行》这部纪录片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军队、进社区、进农村,作为本土教材进行推广,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精品的作用。
 

  黄明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电局党委书记):

  我说一下儿,很简单,一个意思,表示感谢。感谢各位对我们《涢水纪行》的关注、关心和关爱,提出一些好的评价和建设性的意见,根据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我希望我们后面要提升这个片子的质量,把专家的意见认真地去吸纳。第二个,要感谢我们的摄制组,对你们作一个肯定。

  这个片子我看了之后,就觉得有三句话:

  第一个是起点较高,显示出一个“大”字。小的平台能够做出一个大节目,小故事揭示出的大背景,大节目展示出的大气魄,大气魄蕴含出的大容量,片子是《话说长江》的一个随州版。

  第二个是立意较远,显示出一个“情”字。涢水是我们的母亲河,涢水滋润着随州这片土地,涢水养育着随州的儿女,涢水也积淀着灿烂的随州文化,所以通过这个片子就是把我们随州人的涢水情,在荧屏中跳动,唤醒人们的一种环保意识。片子把随州人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把对水这种不可多得的资源和依恋和对大自然的依赖通过电视手段把它展现了出来。

  第三个就是内涵丰富,显示出一个“雅”字。一线穿珠,把随州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生活发展,呈现在观众面前。包含着大量随州的信息,是一部随州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的百科全书,用电视纪录片这种方式展示出来,这个意义是非凡的。

  总体来讲,我们认为这个纪录片是值得细看的,值得细品,值得回味,当然很多地方依然存在问题,还得继续打磨,还要在更高层面上进行宣传,把它推出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赵建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

  赵建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

  辞旧迎新庆佳节,欢聚一堂迎新春。看了以后很受启发,很受教育。

  第一,谋划科学,勇于担当。我认为电视台选择纪录片的形式来表现《涢水纪行》的主题,非常有特色,非常有针对性,非常有前瞻性。涢水作为随州的母亲河,是随州文化的一个符号。在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三个主创人员历经千辛万苦,是对随州历史文化的一种纪录,对随州历史发展的一种担当。

  第二,意义深广。每集26分钟,4个多小时的节目,要花费大量的心血,花费大量的汗水,肯定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我觉得《涢水纪行》既有历史指导意义,又有现实指导意义。从历史意义来说,一是纪录了随州的历史,二是传承了这个历史,将来还要展示和弘扬这个历史,所以有这么个指导意义。那么,更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十集的系列纪录片向世人、向外界展示随州社会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发展,它是一种宣传,扩大了随州的影响。

  第三点,加大宣传,深刻反思。如何宣传得更好,把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很多东西还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网站上能不能搞,制不制碟子,走不走市场,包括手机、多媒体推广等等。让《涢水纪行》最大限度地扩大宣传面,扩大影响力。
 

  陈德军(市广电局局长、电视台台长):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对我们这部纪录片提出的十分中肯的建议以及自己对这部片子的看法。

  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 此部纪录片是继《家在随州》之后的又一力作。有人问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我就想起当年《家在随州》被评为“全国优秀电视文化栏目”,颁奖时中国社科院时统宇研究员还专门作出了评价:“一个地方台能够在如今这样一个心浮气躁、物欲横流的时代,静下心来拍一个纯文化类的节目,实在难能可贵!”《家在随州》完成之后,我们就一直在思考,下一步该做什么呢?每个电视人都有电视梦,对于这样题材的纪录片,我们早就想付诸行动,但一直感觉自身条件并不成熟。拍,还是不拍,这是一个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很有可能半途而废。老实说,这作为建台三十周年的倒逼机制,我们还是硬着头皮上了!拍摄提纲当时还未完全形成,拍摄就已经上路了。

  我是这样看这部片子的。如果说《家在随州》是我们作者与古代先贤进行的一个空间对话,那么《涢水纪行》则是我们作者近距离走近母亲河,感受涢水的潮涨潮落,感受时代的进步,感受这个城市的心跳,侧重点是不同的。尽管我们台现在事情很多,但是我们拨出专人和资金来做这件事,正如同刚才大家所说,这是一种文化,纪录片是电视最高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拍这部片子的原因。其次,这也是一种乡愁文化,涢水河也称母亲河,从小我们吃涢水河的水,在涢水河洗澡,这些过往都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浮现在我们眼前,涢水河是我们的儿时记忆,这使我们对涢水河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涢水河的现在、过去和未来我们时刻在跟进和观察,这也是一种担当和责任,我们的核心价值就生长在这片土壤里。

  电视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希望以后仍能得到各位的支持。
 

黄荆(团市委书记)

  黄荆(团市委书记):

  很荣幸,我曾经是宣传文化战线上的一份子,也是电视台的热心观众。

  第一观感,我觉得是非常惊喜,《涢水纪行》非常大气同时又很接地气,非常有冲击力,体现了这么三个特点:

  第一点,有非常坚实的厚重感。这部有260分钟的纪录片,史料非常翔实,而且实地走访了大量的人,还有专家,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凝结了我们主创人员的辛勤和汗水。

  第二点,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感。镜头有大量的航拍,而且色彩的应用也非常具有时代感,我觉得放在中央九台播也一点儿不逊色。

  第三个我觉得文学性很强。解说词非常出色,是为整个纪录片加分的一个步骤,而且素材的剪辑文学性很强。真正的纪录片就像是让人读一部文学作品一样。

  可以说,《涢水纪行》是随州电视台建台三十周年厚积薄发的一个作品,而且是一个新的高度,一座新的里程碑。它还有更深的意义,作为80后来讲,它首先启发了我们的文化自豪感,第二个就是提升了文化自信,第三个还开启了我们文化自觉的一个新时期。

  一定要加大宣传,团市委将积极配合宣传部、电视台下一步对这个片子的宣传,包括在青年人中间的宣传。也会通过共青团新媒体加大宣传,对这部好作品尽一点儿我们自己的绵薄之力。
 

蔡秀词(市作协主席)

  蔡秀词(市作协主席):

  第一集播放的时候,当天晚上我就看了。

  第一印象非常震撼,因为片头很美,有大台的风范。我觉得,随州电视台有人才,是藏龙卧虎的地方,也有能力做好的东西出来。

  第二个,一个台既要有新闻的快餐,也要有一些能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可以长期播放的精品佳作,这很重要。时代变化太快,但是能存之久远的,还是需要一些长期、反复播放的节目。我觉得,以前随州电视台搞的一个《家在随州》栏目,很多以文化为主线的东西,静下心来做的片子还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再一个,我觉得想法很好。作为随州人来说,有一种家乡的味道,最好的一集是《家乡的味道》,这一集张弛有度。有几集太快了,素材太多了,有的有些慢了,我就是凭感觉。

  第三个,以人物为经纬,把故事串联成珠,我觉得非常难得。

  我也提几点想法:

  第一个,做了很好的尝试。既然我们有人才,不如多做一些文化专题片,使电视台更有力量、更有深度、更大气。

  第二点,这个片子可以放在全球视野来看随州文化,随州人的生活,以中华文明的高度来看这个东西,这样的东西上省台、央视更容易些,也更能传之久远些。

  第三点,我觉得再加一点儿,比如导语的东西,有些东西点到了,但是没有往深处说出那么两句到三句话,哪怕就是一句两句,使片子更有深度一些。
 

樊友刚(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樊友刚(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十集里面我大概看了八集,我感觉这个片子最好的地方,就是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来讲述随州的故事。因为涢水作为随州的母亲河,就像一根藤子上面结了很多瓜,我们每一集就是这个藤子上面结的最美的瓜。我特别敬佩的是他们只有三、四个人,完成了这么大的一部纪录片,这在大台是不可想象的。上次中央台《江河行》栏目,来了上十个人,你想啊,我们是一个地级台。我觉得这部电视纪录片应该是随州电视历史上值得大书的一笔,他们的敬业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学习的。

  如果我要总结这个片子,我觉得有三个好,一个是选题的内容好,因为这个选题,用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城市的发展,用人的故事串起来,如果说电视片离开一个人专门去拍一件事情,很空洞,所以把很多人物的故事用一个主线来串起来很好,这十个题目也都选得非常好。再一个就是拍摄技术好,画面很优美,也是下了功夫的。第三个是解说词写得好,我特别欣赏在每一集的结尾,用一种归纳的手法把这一集的内容总结出来,我们应该受到什么启发等等,很简单很精练的语言,有头有尾。

  我建议有几个地方要改进一下儿。第一个就是有一些素材剪辑缺乏连贯性,有的地方故事之间缺乏过渡,转场太快。第二个,有些表述要尽量准确。再一个片子的音乐如果搞一点原创,搞一首主题歌,那就更美了。
 

蒋天径(市作协副主席):

  蒋天径(市作协副主席):

  从接触美学这个角度来看,这个片子令我很感动。看了之后,我觉得《走遍中国》也就是这样,电视散文也只有我们这个样子。我们《涢水纪行》所缺的,无非就是一个串场的主持人,无非是我们这些主创人员没有进入到这个画面中去,《走遍中国》不就是一个主持人在里面串嘛,我觉得我们这个片子完全可以跟它相当,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一个东西。

  我们原来对随州电视台在艺术方面总觉得缺少些什么,新闻过重了,这样一看,其实我们的文笔写得可以,画面也很美。电视嘛,我觉得主要是给老百姓看,看了之后有一种美的享受,就可以了。这个片子是我们随州电视人的骄傲,也是我们随州人的骄傲,我希望这样的东西,以后多出现。

  凡是有硬伤的地方,一定要改掉,比如说杨存愚立炎帝神农碑,阳存愚应该是太阳的“阳”。
 

骆曙光(市广电局办公室主任):

  骆曙光(市广电局办公室主任):

  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是出品方创作思想、创作理念以及创作团队综合素质、艺术表现能力等有机的结合与反映。大型电视纪录片《涢水纪行》是随州电视台深入贯彻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深化“走转改”,落实“三贴近”,坚持宣传创新、节目创优,继设备提档升级、节目全新改版之后,成功推出的一部精品力作。它体现了随州电视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执着的文化坚守、坚定的文化担当,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该片对于传承随州文化、提振新时期随州人文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王文虎(《编钟之声》报社副总编辑)

  王文虎(《编钟之声》报社副总编辑):

  看到我们的同行做出这么大的手笔,我感到振奋,我感到自豪,因为作为一个新闻人,在随州,多年来我没有看到这样的作品,一旦看到这样的作品,我心中的高兴是难以言表的。

  纪录片有这样四个特点,想概括一下,不知是否准确。

  第一,手笔大。史溯五千年,镜摄三百里。从大洪山,一路到武汉,三百多公里吧?没有一种全局的胸怀,没有一种全局的眼光,是做不出来的。

  第二,品位高。这么大的场面,站在这么高的历史高度上,俯视波澜壮阔的涢水河流域的一切典故、一切事物。不说空话,而是站在一个个知识点上说出来的,没有相应的历史文化知识素养,是做不出来的。

  第三,视角新。这么恢宏的画面,这么深远的历史,都以故事的形式把它讲出来。那位唱《涢山祭祀歌》的锣鼓先生,吟唱深山里的千古神话;那位鱼鹰老人,对行业前景的独白,似是对正在消失的文明深秋挽歌。所有这些,都是用新闻故事的形式说出来,这是何等的有力。我觉得这样的视角是新闻人特有的素质造成的。

  第四,思索深。以涢水为一条线索,把随州整个文化故事贯穿起来,起到了一线穿珠的作用,其中凸现出了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比方说,人与经济,人与城市,人与山脉,人与河流,简言之,就是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片子里面用了智慧这个词,很好。最大的智慧是天人合一,而生态文明则是天人合一的现实表达,所以这个纪录片把现代智慧的思考表达了出来。

  我想提这么几点建议:

  第一,我们涢水河的主题可以更深一些。《水经注》中涢水记载了很多随州故事,比方说溠水那边就有随侯珠的故事,还有可能是中国第一座桥梁,楚国攻打随国有“梁溠”之备。梁,就是桥梁。我觉得这一系列的故事可以集中起来,展示出来。

  第二点,我觉得有一些知识点,把它弄得更准确一点。涢水流域有学者称为史前文化的“生境”,也就是文明的“温床”。如果在《涢水纪行》里面把“文明温床”提出来,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这个片子讲了,随州人对涢水河依恋。随州人对水的依恋超过其他任何地方,这是因为随州水资源紧缺。举几个地名,氵厥水,缺水也;溠水,也是因为没有水;均水、涢水,包含合理用水的意思。所以随州人对水的渴望,比任何地方都要强烈。桐柏山是大禹治水的起点,《尚书》三次记载大禹来到桐柏,大禹就是桐柏山山神。我相信把这些东西贯穿起来,上央视为期不远。
 

任儒举(市作协秘书长)

  任儒举(市作协秘书长):

  《涢水纪行》是继《家在随州》后随州电视台推出的又一部精品力作。拍摄气势更恢宏,场面更博大,它以随州的母亲河——涢水为切入点,超常的视角冲击力让人们近距离审视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从而更进一步地激发人们去认识家乡,热爱家乡。

  可以说《涢水纪行》是一部史诗般的浩大工程,它从民俗、地理、社会经济、人文风俗等多种视野侧面地反映出家乡随州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难能可贵的是,摄制组是三个年轻人组成的班子,他们肩扛沉重的设备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历时一年之功,沿途行走几百里。以当代电视人的责任和担当为人们提供了一道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然电视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在叹为观止的同时,也发现它存在一些小小的漏洞,如解说词跳跃性太随意,语言的连惯性不强,字幕上出现的氵厥水的“氵厥”字少了三点水等,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这部作品的整体美感和观赏效果。
 

王春梅(随县文联副主席)

  王春梅(随县文联副主席):

  我代表我们随县,主要是谈感受。首先我有三个感谢,第一个感谢随州电视台给我这么一次机会,参加这次研讨会,能够比较系统地聆听和学习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点评。第二个感谢,感谢三个主创人员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视觉盛宴。第三个感谢,感谢你们把我们随县的炎帝故里也好,炎帝文化也好,旅游风光拍得这么美。

  整部纪录片结构布局比较合理,视角也比较新颖,凝聚了我们主创人员艰辛的汗水和心血。我个人觉得这是随州本土制作最精良、最恢宏、最大气、体系最完整的一个纪录片,从我们随州涢水河水系的发展,到人文的渗透,到经济的发展,到人民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转变,囊括了我们随州的一些历史脉络和深层次的一些文化内涵。从外行的感觉来说,背景音乐都比较切合主题,还有电视画面非常唯美,非常干净,看了之后,有一种感动的情结在心中。
 

吴敦斌(纪录片《涢水纪行》制片人)

  吴敦斌(纪录片《涢水纪行》制片人)

  在这里我跟大家介绍一下儿这部纪录片大致的创作情况,首先解释一下儿为什么取名《涢水纪行》。现在,从大洪山发源到武汉谌家矶入长江的这条河官方名称府澴河。我们一般把从大洪山到城区这一段叫涢水,然后叫府河,到孝感与澴河汇流后称府澴河。饮水思源吧,对于源头,我们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再一个,用源头的名称指代整条水系应该也是可以讲得通的,我们记涢水其实就是讲随州,涢水流经随州大部分地区,它与随州具有可替换的惟一性。像“府河”就不一定了,它不仅包含随州,更有安陆、云梦等孝感区域范围。

  一条涢水包容了我们随州历史与现实、精神与物质丰富的内涵;一条涢水可以透视出家乡随州前进的轨迹。我们摄制组力求真实地准确地刻画今日涢水的风采,不仅仅是自然形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涢水表达当下随州人的精神面貌。《涢水纪行》确立了以人为纪录主体的创作理念,纪录涢水沿岸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情感的变化,体现出随州在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文化等多元发展中的巨大变化。小故事带出大背景,表现大主题。

(楚北网 秩名)
【责任编辑:木木】
    相关阅读: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战略合作
    © 2012 中国随州电视台旗下网络媒体 楚北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
    互联网视听节目AVSP:鄂备2014020 工信部备案:鄂ICP备07503269号 法律顾问:湖北美佳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