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费周章地从海外“抢购”一些洋货,回家仔细一研究才知道原来是兜着圈子买回了“中国制造”,这样的情节确实有些黑色幽默。不过,在一些大型批发市场“一处货源供全球”的模式下,估计很多人都有在海外买“中国货”的经历。因此,这并不能成为嘲笑中国游客“钱多人傻”的证据,反而应引发我们思考。
仔细研读相关新闻可知,这些在海外镀金的“中国货”与普通的“中国制造”其实略有区别。生产“智能马桶盖”的杭州企业的客服表示,在日本销售的马桶盖在国内没有同型号出售,完全依据日本的相关标准生产,从质量上讲要优于国内的同品牌产品;盘锦市有关部门也表示,出口日本的“一日惚”大米是按日本标准进行种植和管理的,有机栽培、人工灭虫、不会喷洒对人体有害的化学农药。
这两个案例证明了一个并不新鲜的判断:“中国制造”并不一定是廉价的、山寨的,而是完全有可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只不过,一些企业在面对国内客户和国际客户时,采取了双重标准。究其因,出现“好的卖给洋人,歹的留给同胞”的局面,是因为中国在质量检测标准、安全风险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原本就偏低。
有报道称,中国游客今年春节一周仅在日本的消费额就高达60亿元;同时,春节期间中国国内零售额增幅逐渐降低,2015年零售额同比增长仅11%,创下自2005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两相对比不难看出,部分中国人“钱多”不假,但却未必“人傻”——在消费选择方面,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比较理性、审慎的。
随着中国民众出境旅游呈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开始走出国门,再加上海外代购等消费方式日渐兴盛,未来必将有更多中国人在海外解决购物需求。如何将中国人巨大的消费潜能在境内释放出来,如何让“中国制造”真正能赢得国内民众的信任,无论是对中国政府还是对中国企业,都是一个艰巨的课题。
消费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但如今越来越多中国人宁愿憋着劲等出国时再“买买买”;消费者信任的流失也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但如今很多中国人都已经形成“国外产品比国内质优价廉”的印象。如果仍像过去那样用“钱多人傻”来调侃这些新变化、新趋势,在未来的消费格局中,我们或许会失掉更多城池。
(中新网 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