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比重大,转型发展包袱重,加快经济发展靠什么提速增质?告别了“全天候”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打造战略支点往哪里聚焦发力?走一般传统产业发展路子肯定不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湖北时指出,提高质量和效益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经济就不可能由大变强,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文件中、会议里,又不能因为困难重重或外部环境变化而放慢脚步。一遇到转型难题就心生畏惧,一碰到经济下行就犹豫不决,消磨了转方式的决心,松懈了调结构的劲头,不仅战胜不了眼前的困难和挑战,还会贻误时机,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抓经济转型必须咬定青山,持之以恒。只有思想上、行动上坚定不移,才能够在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主动作为、积极应对,迈入新境界。
要坚定不移抓绿色转型。守住青山绿水,恩施仅靠 “卖空气”就带来了旅游业的大发展;依靠“枯竭”倒逼,“千年铜都”的大冶也能在万亩花海中建起生态新城。绿色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把绿色放置于 “决定生死”的高度,就是意味着要把绿色发展作为事关湖北发展命运的关键抉择。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有没有坚决放弃?新能源、生态环保产业有没有做大做强?作为拥有大江、大湖、大库区的生态大省,作为缺煤、少油、乏气的内陆地区,湖北永远要在价值观、发展理念直至灵魂深处始终绷紧这根弦,将绿色转型作为引导发展、推动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遵循。
要坚定不移抓市场转型。为什么要能减就减,让湖北成为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为什么要实行工商登记改革,放宽注册资本管制、实行“先照后证”?市场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今年1月至9月,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超过了60万户,平均每天新增2235个老板,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户数位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 “市场决定取舍”怎么才能“决定”?从哪里改起?就从政府不愿 “松手”、不会 “放手”、不善 “援手”的问题改起。对于传统文化茧壳较厚、计划经济色彩较浓的湖北而言, “市场经济”是毋庸讳言的 “比较劣势”,唯有坚定不移,才能打破惯性,拆除藩篱;唯有坚定不移,才能弥补短板,迎头赶上。
要坚定不移抓创新驱动转型。湖北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但这一突出的比较优势,还只是潜在优势,并没有充分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东湖高新区的“黄金十条”引发广泛关注,湖北版的“科技新政”更是率先全国,取得成效的奥妙就是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越是有丰富的创新资源,就越要有高起点、全方位谋划的忧患意识,把创新驱动作为全省发展的核心战略,建设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载体功能完善、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创新强省。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习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既指出了经济转型对于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关键意义,也指出了我们行动上的紧迫性。中央对湖北的关怀和期待,既为湖北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大发展机遇。
这个机遇,就是一条新的起跑线。只有坚定不移,踏实苦干,勇闯难关,不断取得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新突破,我们才能在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应对新常态、学会适应新常态的道路上跑得更快、跑得更稳、跑得更远。
(随州日报 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