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次改革确实不容易。改了多少年,到现在这个份上,挤掉那么多水分以后,剩下的都是‘硬骨头’,你可想而知这个难度。”国务院审改办的一位负责人几次用了“硬骨头”这个词。
“但这一次,总理的改革决心真的很大。”这位负责人说,以往的改革中,牵头部门主要起协调作用,往往要有一致意见才能再往上报,“到第六批、第七批了,怎么协调也不一致怎么办?现在是非常规协调机制,国务院领导拍板,不同意也要往上报。”
在今年3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说到一周前刚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时用了“时不我待”这个词。他明确表态,今年要“再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我跟你们‘交个底’,这个任务难度很大,但必须完成!”李克强态度坚定,“我们必须要充分依靠市场力量、激发社会创造的潜力。”一位在场的国办工作人员记得,讲到这里时李克强加重了语气说,“希望我们的一些同志,不要贪恋手里那点小小的权力,阻碍政府工作的大目标,那样做得不偿失。”
“搞这种‘放权’改革不容易,除了决心以外,总理抓这个工作其实是很有章法的。”前述国务院审改办那位负责人回忆,去年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电视电话会议,专门要求国务院所有处级干部都要参加。“在我的印象里,国务院总理给处长们就一项工作作动员是罕见的,我觉得这个安排很细心,其实就是给所有参与改革的人一个思想动员,把改革氛围和基础给夯实了。”
要改革,这个清单就必须公布
提起本届政府力推的这场改革,许多人都曾高度关注过2014年的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当时会议决定,公开国务院各部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除公开的事项外,各部门不得擅自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向审批事项的“负面清单”管理方向迈进,逐步做到审批清单之外的事项,均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形容当时的舆论反应:“这是以前没有过的,这个清单公开,就意味着以后的取消和下放都是在这个框架内进行,你别给我边减边增了,也别给我拆解或者合并同类项了,社会上都在看着呢!”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用“晒权”倒逼改革的想法,最早是源于国务院审改办的一次内部讨论。
“一位负责审改工作的副主任第一次开会就提出要实事求是,不能假改革,要改就真改。”一位参与改革方案设计的干部回忆,“有一位同事就提出,在审改工作里经常发现边减边增或者改头换面变相审批的情况,要改革,这个清单就必须公布,如果你不公开又变来变去,老百姓看不到你这个改革。最终我们把这个想法汇报给了国务院领导。”
审改办用了8个月左右时间,通过“三下三上”,与各部门反复核实,最终汇总形成了一份中央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目录”。与以往不同,这个“权力清单”的确定首次引入了第三方评估。一位审改组成员介绍,如今审批事项该不该取消、能不能下放,必须要经过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业协会和服务对象、专家学者这“三关”评估。“这就不再是政府内部自拉自唱。有时候部门和我们都觉得应该,但专家组就不同意,说不能取消。也有时候部门说我这个下放给地方政府行不行,专家组说你别下放了,直接取消得了。”
在正式公布“权力清单”之前,国务院审改办曾经开过一次大会,参会者是国务院各部门负责审改工作的司局级负责人。会议开了一整天,上午是对下一阶段改革的全面部署,下午是就各部门的底数和清单当场一对一沟通。
2014年3月17日,国务院审改办在中国机构编制网正式公开“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清单”,涉及国务院60个部门正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共1235项。这是中央政府首次统一集中晒“权力清单”。此前,国家安全部、国家保密局和国家密码局3个部门因没有门户网站,没有对外公开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本次一并公开。
“这次是真的对自己‘动刀’了。”一位长期参与审改工作的官员表示,“这是很有含金量的一项举措,就是要真改革,不搞假改革。”
某种意义上,处在改革第一线的各部委的状态,就是这场简政放权风暴的缩影。(新京报 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