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促发展精准扶贫奔小康
分享

  中共随州市委书记 刘晓鸣

  随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郄英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继续向贫困宣战、绝不让贫困世代相传”的庄严诺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提出了“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工作要求。

  随州市作为湖北省重点插花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现有省级重点贫困乡镇11个、重点老区乡镇9个,重点贫困村126个,人均年纯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18.51万人。要在未来6年的时间内,彻底改变我市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带领18.51万贫困父老乡亲和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探索具有随州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

  一是精准识别对象。准确识别扶贫对象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基础。要在充分发扬基层民主,按照群众评议、公示公告等规范程序将真正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识别出来,纳入扶贫对象。在此基础上,逐村逐户摸清扶贫对象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脱贫意愿等详细信息,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为实现动态监测、精准扶贫打基础。

  二是精准帮扶到户。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三万”活动、“百千万”工程、新农村建设、驻村扶贫等工作结合起来,瞄准精准识别的扶贫对象,组织号召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积极有效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做到每个贫困村有帮扶工作队、帮扶计划、帮扶措施,每个贫困户有党员、干部及致富能人为主体的帮扶责任人,有分类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同时,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帮扶到户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吸纳贫困户入股经营、承租经营或务工,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把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帮扶到户的重要途径,加大对雨露计划、实用技术培训的投入,增加覆盖面。整村推进等政策措施,应强制提高到户比例,并实行因户施策、分类帮扶。

  三是精准资源整合。作为插花贫困地区,上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极为有限,这就要求我市必须更加注重走“整合”之路,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中,充分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决定、社会参与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整合配置扶贫开发资源,形成扶贫开发合力。一是抓财政资金整合。即围绕扶贫规划和重点扶贫建设项目,以财政资金为牵引,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二是抓市场主体整合。大力推广 “以企带村、村企共建”帮扶模式,引导工商资金进入贫困地区。积极发展本土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形成大量扶贫开发“小平台”。三是抓社会力量整合。依托扶贫基金会,加大资金募集力度,扩大影响,提高扶持能力。探索金融支持扶贫,发展农村扶贫互助基金,开展定点帮扶、对口帮扶、汇聚社会力量,使之成为插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一支生力军。同时,各级各部门应当将一切有利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特别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医疗、教育、水、电、路、气、房等工程,优先瞄准贫困村、贫困户。

  四是精准资金监管。要把对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贯彻于扶贫资金投入使用的全过程,不断加大专项扶贫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审计机构、监察机构、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现监督主休、监督内容和监督方式的多元化,做到早介入、早防范、早纠正,使扶贫资金的监管工作在保障扶贫资金合理使用中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五是精准考核验收。按照“市抓指导、县抓落实、乡村实施”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市级党委政府要做好制定规划、督办检查和项目监管,县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镇(乡)、村两级要抓好扶贫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促进区域内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把扶贫开发纳入综合考核体系,按照分工确定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考核结账。对生态脆弱和限制性开发的重点贫困乡镇,党政班子绩效考核要加重减贫增收权重,以引导各级党委政府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扶贫开发之中。

(随州网 newsman)
【责任编辑:Editor】
    相关阅读: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战略合作
    © 2012 中国随州电视台旗下网络媒体 楚北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
    互联网视听节目AVSP:鄂备2014020 工信部备案:鄂ICP备07503269号 法律顾问:湖北美佳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