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闻铃免费阅读,夜雨闻铃的小说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夜雨闻铃免费阅读,夜雨闻铃的小说

【武陵花】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

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

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

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崚嶒,似我回肠恨怎平!

夜雨闻铃免费阅读,夜雨闻铃的小说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凄凉景色,出自凄凉心情。

一无所有的一代帝王,此时剥离了生命中的一切驳杂,灵魂剩下的唯一的东西:就是一个知心的爱人,那个“携手向花间,暂把幽怀同散”的真情爱人,虽然这一切都已经被毁灭,成为记忆。

唐明皇的一生,成为悲剧性的一生。

当年,一代英武的帝王——踏着高高的殿阁台阶,带着披甲握刀的武士,迎着重重危险走向至高权位的时候,他不会有这样的多愁善感;

开创一代开元盛世,在群臣簇拥下登上九天阊阖,接受万国衣冠朝拜的时候,他的人生创造了怎样的巅峰和辉煌?

“马嵬之变”毁掉他全部的体面与尊荣,将他曾经的辉煌撕成浑身破敝的褴褛。天下大势不再归他掌管,权力的重心已经开始转移。

在新皇帝衮龙冕旒的金黄颜色衬托下,他君王的颜色变成惨白。

他成了天下最大的失败者、人人尽知的笑柄。

唐明皇的心是冰冷的。此刻他可能什么也不需要了。曾经的伟业和英雄气概都成了过往,他现在孤冷的灵魂,迫切需要能够温暖他的知心爱人。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他的解语如花的爱人,已经在冰冷的泥土中。这是命运给他的讽刺吗?

他曾经仰仗的所有尊荣高贵,现在一败涂地。只有他付出的“真情”可以宽怀,却刚刚被他在无法挽回的时刻亲手撕裂。

【武陵花】表现的是唐明皇对死去的杨贵妃的思念。

“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

外面是连绵的雨声。淅淅零零,这雨声让凄凉的心境更加感觉惊心动魄。远远听着,隔着山,隔着树,那雨声就好比是风雨在交战之中,高高低低,声声和鸣。一点一滴,一点一滴,和他这个惆怅的人的血泪一起,交相滴落。

“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白杨萧瑟,在传统语境里,多用来形容坟场。《古诗十九首》有“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等。

在这雨天伤心时候,不由人想起那荒芜的坟茔。想必是白杨萧瑟,阴雨纵横,那恋人的孤魂独自凄冷吧。在坟茔所在的地方,应当是鬼火幽幽,夜光寒冷,流萤在湿润的草丛间飞动。我只是叹悔,在仓促之中,辜负了你,辜负了你啊!

“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阁道崚嶒,似我回肠恨怎平”,恸(tòng),大哭,极其悲哀。崚嶒(léng céng),形容山高峻又突兀。

我独自在人间,是真心地不愿意活着。对我亲爱的人来诉说,相互扶持,我早晚会去幽冥中陪伴你。这巨大的悲痛,能让空山寂静,但听得凄凉的铃声相应。蜀山的山路突兀多曲折,如同我回肠千折百回,怎能平复。

人在夜雨窗前,心在荒茔之处。当日相依相傍的“依人秋燕”,醉人心的“银塘鸳鸯”,如今只剩下白杨萧瑟,冷雨纵横,成了孤魂凄冷。陪伴她的,不是山盟海誓、同生共死的君王,是光寒迷离的鬼火,湿草间闪动的流萤。

“誓言犹在,是我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

蜀地剑阁峥嵘,蜀山山道崚嶒。一声声夜雨孤铃,令落寞的帝王回肠千万恨难平!

一切景语皆情语。外界里“淅淅零零”的风声、雨声、回铃声,对于一个怀着幽情和诗意的人来说,可能听到的是自然界的浪漫或者雨声的缠绵,甚至听到某种禅宗的释然和境界的顿悟。风雨、铃铛这样的东西无感无知,随自然而发,不关风月。

如果我们感觉到了风的凄厉、雨境的悲哀,往往是我们的心,在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身上,找到了某种对应。

就比如唐明皇此刻,发出的凄楚哀鸣。虽生犹死,境遇凄凉。

因为《长生殿》的主旨是“情悔”,在遭遇了这样的极端凄惨之后,唐明皇才能对自己的爱情进行“忏悔”。在后面的场次里,洪升还安排了死去的杨贵妃“魂魄”的“情悔”:

“皇天!念杨玉环呵,重重罪孽,折罚来遭祸横。”

通过这样的“情悔”,来表明自身之过。这就比较鲜明表现了洪升的创作思想:以“情”来实施社会教化的功利目的。

《武陵花》这段曲子凄婉动人,将外界的凄凉事物,与剧中人的凄凉心境对应起来,情景交融,能够起到“更著风和雨”的悲情效果。

曲辞的语句清幽悲凉,“白杨萧瑟雨纵横”、“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的境界凄冷动人,艺术效果强烈。

这段曲辞也是昆曲至今还在传唱的著名唱段。

本文转自《文子国学》公众号。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