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井矿盐储量第一-我国井矿盐生产重要基地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521-盐量充足
文字:筋斗云
校稿:辜汉膺 / 编辑:板栗
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造成核泄漏,受日本核电站爆炸引发的“核泄漏”恐慌在全国蔓延,国内出现抢盐的现象,以备日本核辐射污染海盐。
2023年,日本将核污染水排海,国内再次出现抢盐的情况。
上次囤的盐吃完了嘛……
(图:wiki&壹图网)▼
中盐集团声明:当前我国的食盐产品结构占比为井矿盐87%、海盐10%、湖盐3%,井矿盐和湖盐生产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响。
就算海盐不能吃了,我国内陆产的盐也够吃几十辈子。如此,囤盐大可不必。
盐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物质,对人类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新领域的不断拓展,全世界每年对盐的需求量很大。盐的消耗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
“工业盐”素有“化学工业之母”之称
通过“工业盐”制成的基本的化学工业产品用途十分广泛▼
如果从制盐原料的来源来划分,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矿盐和岩盐。
其中,海盐是从海水中提取的;湖盐是使用咸水湖中获得的;井盐是由地下盐矿中的天然卤水或人工卤水制备的;而岩盐则在土壤下呈固体存在,由内陆海水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随时间蒸发形成的。
▼
地球上,盐的资源储量约为6.4×108亿吨,其中海盐储量约为4.3×108亿吨,海盐占比70%。在核污染水排海之前,我们可以自信地认为,地球上的盐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除去海盐,我国陆地上的盐资源储备也十分丰富。其中,湖盐资源已探明的储量为638万亿吨,产区主要位于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井矿盐资源的储量为433亿吨,在四川、湖北、云南等地分布较多。
▼
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探明的资源量并不代表就能完全利用。盐产品的价值很低,而我国盐湖又分布在西部内陆,交通不便,距经济发达地区很远,利润无法覆盖远距离运输的成本。
▼
此外,湖盐的生产需要补充水,每生产1吨盐,须补充10立方米的水,其生产受水资源的制约。岩盐采收率较低,如开采不当,会引发地质灾害。而生产井矿盐需要淡水,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虽然如此,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盐矿的基础储量为842.5亿吨,而目前的原盐年产量为9775万吨,就算除去开采中的损失,也够我们开采几百年。
量大管够 (图:壹图网)▼
我们首先来看海盐。并不是有海的地方就有海盐资源。海水只有符合一定的气象条件,才能构成海盐资源。在我国,只有年蒸发量大于1600毫米、降水量小于800毫米的沿海地区才适宜晒盐,才具有经济规模的制造价值。
而我国具备上述条件的地区,多集中在北方,盐场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沿岸。但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张,盐田面积和海盐产量也相应减少。
连云港市大浦盐田
(图:壹图网)▼
最开始,人们长期采用刮取经海水浸渍的咸土,淋卤,用锅煎盐。而现代制取海盐普遍采用日晒法,即在涨潮时将海水引入盐田,利用太阳和风,使海水蒸发浓缩结晶成盐。
日晒法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能源,但须在阳光充足,空气干燥的季节进行,气候要具备较明显和较长的旱季,另外还要具备浓度较高的海水,广阔平坦的滩涂等条件。
不是所有地方的海水都适合日晒成盐的
(图:壹图网)▼
湖盐的生产方法因资源情况而异。如果是已形成石盐矿床并形成丰富的晶间卤水的盐湖,则可以直接开采石盐,我国的多数盐湖都可如此。而那些未形成石盐矿床或石盐沉积很少的盐湖,则须在湖边修筑盐田,引入湖中卤水,日晒成盐。
湖盐的制取原理与海盐相同,但盐湖卤水浓度较高,所需蒸发池面积比海盐少。
盐湖卤水日晒成盐
(图:shutterstock)▼
井矿盐按产品形态分为液体盐和固体盐。而固体盐按生产工艺分为真空制盐和矿卤滩晒。井矿盐是我国食盐来源的绝对主力。
西藏芒康盐井古盐田就是采用矿卤滩晒的方法制盐
(图:壹图网)▼
岩盐是古代海洋或盐湖,因水分逐渐蒸发并经过长时间沉积,或加上一些地壳变动而形成的,常见于干涸盐湖或地下盐矿床。如果岩盐纯度够高,经过磨碎与筛选便可出售,不纯时可把岩盐溶成盐水,再净化。
中国岩盐的生产历史只有几百年。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云南地区开始采用斜井开采。中国青海、四川、湖北、江西、江苏都有大规模石盐矿床,尤其以柴达木盆地最有名,“柴达木”即蒙古语“盐泽”之意。
茶卡盐湖盐矿开采
(图:图虫创意)▼
总的来看,湖盐是我国生产成本、能耗、污染都最低的盐种,但湖盐产地分布在我国西部内陆,运输成本抬高了盐价,限制了湖盐的发展。
我国盐的生产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有“煮海为盐”的技术。随后,湖盐和井盐的生产相继出现。在数千年的岁月中,盐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
在远古神农时代,夙沙氏最早发明煮海为盐
被后人尊其为盐宗,现在不少地方还有供奉盐宗的庙宇
(盐宗庙 图:图虫创意)▼
煮盐技术先后经历了陶器煮盐和金属器煮盐两大发展阶段。
陶器煮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盛行。河北海兴制盐遗址,是春秋时期重要的制盐场所,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黑灰色草木灰、灰陶器具残片和灶台焦块,说明了当时的生产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用来煮盐的盔形器
(图:museum.sdu.edu.cn)▼
金属器煮盐开始于汉代,当时使用的金属煮盐工具有牢盆、盘铁等。牢盆用于煮盐的大铁锅,盘铁是煎盐的工具。
到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盘铁就不再使用了,取而代之的是铁锅。随着制盐技术的提高,晒盐逐渐取代了煎煮制盐。
直到今天还有些地方保留着这种传统的方法制盐
(图:图虫创意)▼
海盐晒制主要分为砚晒、板晒、滩晒。海南盐田村是砚晒成盐的发源地,有1200年的历史。
而板晒以浙江为代表,从清嘉庆年间开始使用。晒板用杉木制成长约两米,宽约1米,晒制时把卤水注入盐板上,旺季当天即可成盐,每块盐板可日产盐2.5~3千克。
不仅中国有板晒
世界其他国家也有着相似的制盐方法
(图:壹图网)▼
滩涂晒盐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具有成本小产量大的优点。
滩涂晒盐的起源,是由于沿海地区有些低洼的凹地,当台风来时海水被冲进海边这些凹地里,潮水退后,这些凹地还积存着海水,经日晒后,逐渐结出了结晶体,所以后来沿海的盐民慢慢的在海滩上特意挖出类似这种低洼的凹地,来囤积海水,晒出结晶盐。
海南洋浦传统晒盐工艺就是在石槽中注入经过滤后的海水
或者当海水涨潮时海水漫入这些石槽,让烈日曝晒成盐
(图:yuchangguo.blog)▼
井矿盐的生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谓井矿盐就是把埋藏在地下的卤水利用钻井的方法开采出来,经过蒸发结晶制成。
四川是我国井矿盐的主要产区,自贡素有“盐都”之称。传说李冰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发现地下有盐卤,并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揭开了中国井盐生产的序幕。
从画像砖中我们依稀还能看见古时四川制盐的盛况▼
在自贡,高高耸起的天车遍布全城。一口盐井就有一个天车,最辉煌的时候达到13000多个,最高的可达到113米,是当时世界上是最高的木制结构。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卓筒井”,井口如碗大,井身直如筒,深数十丈,深钻技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这样又窄又深的井,当年全靠人工打
不小心打漏井了,这口井就只能报废了▼
芒康是西藏很有代表性的井盐生产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横断山脉,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原始古老制盐术。
芒康盐井的盐田建在澜沧江河岸陡峭的山坡上,它是用一排排的木柱支起的个个平台,平台上用泥土和细沙抹平,每块盐田不过七八平方米。倾倒在盐田里的卤水经阳光照射慢慢蒸发,一两天便能结晶成盐。如今,这里仍然沿用了这种古老的制盐方法。
依山傍水的盐田颇有种人工与自然相融合的美
(图:壹图网)▼
进入20世纪,中国盐业生产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海盐普遍实现了制盐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作业。井矿盐采用了电子、微控技术。湖盐生产也实现了机械化开采和运输。
中国第一产盐大国可不是吹的
(四川自贡盐业生产运输基地 图:壹图网)▼
在21世纪后,中国确立了世界盐业第一大国的地位。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盐的消费从过去食用盐占主导地位到现在工业用盐占据主导地位。
1950年,中国食用盐占总产盐产量的88.9%,工业用盐仅占6.2%。而现在,工业盐接近总消费量的90%,食用盐占比变为10%左右。
从盐用途的变化中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工业崛起的历史▼
其中,工业用盐多是用海盐和湖盐制成。我国海水苦卤的综合利用是围绕着溴和钾开展的,通常的做法是先制钾,然后用蒸馏法提溴。制钾、溴后的老卤进一步蒸发浓缩可得氯化镁。
▼
我国较早开发的盐湖资源为山西运城盐湖,其主要产品有芒硝、硫化碱、氯化钠、硅酸钠及溴素等,其中芒硝产量占全国40%以上。
青海为我国又一个盐化工基地,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为我国目前已知的最大盐湖,储藏了约600亿吨以氯化物为主的盐类,其中钾盐的储量1.5亿吨,仅次于死海,位居世界第二位。
放心吧,缺啥都不会缺盐的
横屏-察尔汗盐湖▼
青海盐化工基地主要生产氯化钾、氯化镁、光卤石、硫酸钠、元明粉、硼酸及硼砂等。
西藏的盐湖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大大小小的盐湖170个,面积60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主要盐湖分布地区之一。
▼
虽然我们的87%食用盐都是井矿盐,但还是有人担心地球是一个整体,不能排除受到核污染的可能。
其实,我国井矿盐埋藏较深,如四川地区盐矿藏深度均在1000米左右,湖南、湖北、云南等地300~500米。有的盐矿甚至埋藏于地下2500~3000米之深处,如四川南充的盐矿。
如果这些深埋内陆地底的盐,核辐射检测都超标,那么生活在地表的我们,恐怕早已暴露在核辐射中了。
参考资料:
[1] 张德安.中国制盐技术发展与展望[J].盐业与化工, 2016, 45(1):7-14.
[2] 胡宁.科学发展我国制盐工业[J].中国井矿盐, 2006, 37(2):7.
[3] 符宇航,陈勇,曾杨.食盐生产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井矿盐, 2021.
[4] 孔志远,林梅影.亚太地区制盐工业生产格局及消费现状[J].中国井矿盐, 2002, 33(4):4.
[5] 苏家庆.真空制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3.
[6] 曹烨,邱国玉,邹振东.中国盐矿资源概况及其产业形势分析[J].无机盐工业, 2018, 50(3):5.
[7] 侯伟.我国制盐行业结构调整思路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8] 任海波.现代制盐工业中卤水处理方法选择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3.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虫创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