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都海江:用多种方式阐释文物价值 让更多的人欣赏优秀传统文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推出广受好评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登上国家大剧院……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不断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大众展现丰富多样的中华文明,持续探索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近日,新华网对话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总指挥都海江,深度解读故宫持续推陈出新的创意秘诀,共同探讨传统文化活化利用的创新方式。
科技助力 数字化赋能中华文明传播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都海江一共带来了两份提案。据都海江介绍,第一份提案主要关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发布,在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让更多的人,能够看见博物馆中的展览,欣赏博物馆中的文物,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另一份提案则是呼吁构建中华文明传播体系,他提出要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对中华文明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进行评估,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不足进行改进,更好地推进中华文明传播体系的建设。
都海江表示,数字化建设是故宫博物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方向,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早在2019年,故宫就提出了“四个故宫”建设体系,包括“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和“活力故宫”,而“数字故宫”是故宫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故宫拥有180余万件的文物,现在已经对近80万件文物完成了数字化采集,并且每年以采集6万件至8万件的速度持续向前推进。“我们对文物进行数字采集并不是目的,如何把它们转化好,更好地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下一步,文物的数字化转化将是故宫发力的方向。”
破土动工 建设中的故宫北院“更开放”
2022年末,故宫北院正式动工开建,这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件事情。对此,都海江指出,故宫北院的建设主要是出于文物安全、文物修复、文物展览等多种需要。“故宫博物院虽然占地面积72万多平米,但它有180多万件文物,建设故宫北院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解决本院区的安全问题。现在本院区大概开放了75%的区域,还有25%没有开放,其中大部分都是用于办公及文物存放,这些都是一些不安全的因素,也不利于文物的保管。”
都海江介绍,故宫北院是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在文物保管、文物修复、文物展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提升和改善,比起本院将更开放。尤其在文物修复方面,故宫北院除了可以提升文物修复的数量以外,还可以对一些大型文物、特殊文物进行修复。它是一个更加开放式的环境,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文物的全部修复过程,还可以感受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艺,从更大程度上唤醒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推陈出新 持续探索并弘扬传统文化
故宫博物院坚持跨界融合和推陈出新,不断贴近年轻群体。“这几年故宫通过多种手段挖掘并阐释文物的价值,更好地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去年我们和东方演艺集团等联合出品的《只此青绿》,现在正在上海巡演的儿童音乐剧《甪端》都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我们正通过多种形式,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文物的价值进行阐释,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优秀传统文化。”都海江说。
都海江表示,当下,故宫正在和中央民族乐团合作,共同推进《故宫之声》音乐文化项目,把故宫的声音集聚起来,用民乐的形式加以表现。(文/李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