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编钟编磬的“金石之声”只为皇家享有。1978年,举世瞩目的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激活了我市以编钟为主的文物复仿制产业,一批民间工艺技能人才随之诞生,“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项绍清便是这群匠人的领头雁。
1984年,项绍清进入擂鼓墩文物管理处从事文博工作。在接触大量精美文物的过程中,年轻的项绍清被博大精深的编钟文化震撼了,编钟编磬清脆、悠扬的乐声不时浮现在他的脑海,坚定了他重现古编钟音律的决心,开始了漫长的自学、求学、实践之路。
上世纪80年代末,他积极投身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洪流中,开始从事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编钟及青铜礼乐器的研究和复仿制工作。最初,整个随州的文物复仿制产业以制作工艺编钟为主,这些编钟成为旅游产品或者馈赠礼品走向全国和世界各地。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古代编钟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校音,其使用的工具、校钟的技艺、音位的编排,古籍资料均未明确记载,且自汉代以来已经失传千年,复原编钟的校音工艺成为制约编钟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科研难题。为了再现金石之声,制造出最接近曾侯乙编钟的工艺产品,项绍清锲而不舍地钻研实践。上世纪90年代初,随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际,为充分展现我市历史文化底蕴,决定制作一套能够演奏的青铜编钟,项绍清临危受命,在一周内校音成功。同时,他经过多年钻研,把成套的编钟按古代音律排列校音,使每个编钟的 “正鼓”和“侧鼓”位置均能敲击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再现了二千四百多年前中国古代东周时期才出现“一钟双音”的音乐创举。
没人能想到,2000多年前的金石之声再现人间,仿制的编钟最高跨6个八度,可任意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各类名曲,填补了我市编钟制造业这一关键工艺技术的空白,也开启了我市演奏类编钟编磬复仿制的新时期。
2005年,项绍清仿制的第一套演奏类编钟走进了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2008年,为庆祝北京奥运会举办,丰富文化内涵,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楼也添置了一套项绍清仿制的演奏型编钟;2011年项绍清成立随州市曾侯乙编钟编磬文化有限公司,改变了以往靠他个人研究、生产、销售的传统作坊模式,经过培训,已经有30多个人跟着他一起从事文物复仿制工作。这些年,已成功复仿制出65件曾侯乙编钟、45件山西晋祠编钟、36件擂鼓墩二号墓编钟、32件荆州天星观二号墓编钟、24件南京秦淮河编钟、13件河南信阳长关台楚式编钟等系列青铜编钟产品。
编钟,是随州的文化名片,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宝。然而如何在复仿制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如何让金石之声响彻中外?项绍清说,让更多人了解编钟传奇、聆听编钟音乐、传承编钟文化,是他最大的追求。2009年,曾侯乙编钟编磬文化有限公司成为首批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今年,公司与知名艺术团体合作,开启了编钟演艺之路。在江浙地区的几场演出大获成功,反响热烈,更坚定了项绍清让编钟音乐走向民间的决心。作为随州市音乐家协会古编钟国乐团的名誉团长,他精心制作了一套29件演奏型编钟,无偿提供给学员们观摩、培训、演艺。通过全面普及编钟音乐文化,提升随州市民的文化自信。
“铿锵金石寻古韵,绵延丝竹道今声”。项绍清坚信,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运用现代产业模式,定能将随州编钟文化打造成 “湖北著名、国内闻名、世界知名”的文化产业品牌,巩固 “中国编钟之乡”的历史地位,让金石之声经久流传。
(随州日报 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