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10:30,见到冯大勇时,他正拿着一桶方便面匆匆地赶回来,四处找开水。
“这么早吃午饭?”记者问。“不是,还没过早,早上到工地上安排工作,早饭就忘了。”他回答道。
了解冯大勇的同事说,像这样的情形,在他工作中,是常有的事。
冯大勇,市市政处党总支委员、总工程师。20年来,他默默地坚守在岗位上付出,甘做一块“铺路石”,用辛勤地汗水浇筑城市的道路,努力让城市道路更平坦、市政环境更优美、市民出行更便利。
从“门外汉”变身“行家里手”
学化学分析出身的冯大勇没想到自己会与城市市政管养结上缘。
1995年,冯大勇被分配到市政管理所,准备从事排水水质监测工作。后因种种原因,冯大勇转行进入了市政工程。市政工作,对于非科班的他既陌生又枯燥。
“既然肩负起了这份工作,就要把它做好。”冯大勇暗暗地在心底下决心。
马不扬鞭自奋蹄。为了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冯大勇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业务上,20年来除了春节有一个完整的假期,他基本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用厚厚的书籍和“无所不知”的电脑,冯大勇如海绵吸水般地自学着相关的专业知识。
俗话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白天,冯大勇和民工一起搅拌沙石、水泥,摊铺路面,更换一块块破损的花坛石、路缘石,晚上拖着疲倦的身躯在家自学 《城市道路养护技术规范》、《沥青路面施工规范》、电脑制图等专业知识。他先后参加了成人高考,提升了自己的学历;参加了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考试,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质,逐渐成为养护所的技术骨干和带头人。
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冯大勇从一位市政“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成为市政方面的专家。
从“白面书生”到“黑大汉”
市政设施养护,整天风吹日晒,和民工、泥沙打交道,面对工作的艰辛和有人鄙夷的目光,冯大勇却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执着。
2004年在随州小南门街改造工程中,冯大勇作为项目负责人,率领施工专班,对小南门街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提出合理方案,走门串户,宣传政策,争取临街单位理解和支持。整整半个多月的施工期间,他没有好好睡过一个觉,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同步埋设了地下管线横向6处720米,纵向弱电管网140米,电力管线100米,浇筑混凝土路面1000平方米,使昔日泥巴路变为平坦大道,成为主城区第一条基础设施配套、管线全部入地的样板街道。
市政养护,主要的工作就在现场。一直以来,冯大勇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施工现场,把心操在施工现场,把劲使在施工现场。
在316国道(新工五路至甘沟子段)改造工程中,他们克服了环境复杂、任务繁重、安全隐患大的困难,连续一个月冒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坚守在施工一线,打好施工时间差,错高温、战早晚,错雨天、战晴天,精心组织,精细施工,密切配合,投入各类施工机械近五百台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圆满完成了道路的配套工程,赢得了市委和指挥部的高度评价。
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他从一个“白面书生”变成“黑大汉”,别人笑他傻,他却感到自己乐在其中。
一丝不苟的“拼命三郎”
对待事业,冯大勇总是容不得丁点瑕疵。
工程管理上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原则,坚持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达到了工程项目合格率100%、工程优良率70%、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的目标。
多年来,冯大勇将精力放在建设工地上,早上班,晚下班,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不分昼夜。2008年6月的一天,白云湖东大堤改造工程齐星湖会馆前的块石挡土墙砌筑刚刚完成,半夜时分突然下起了暴雨。由于刚砌的挡土墙强度不够,随时有垮塌的可能。还在加班做预算的冯大勇迅速穿上雨衣,冒着电闪雷鸣赶到了现场,及时组织人力和机械采取了防护措施,化危为安。
在白云湖东大堤改造期间,冯大勇要协调各种关系,每天的电话都有一百七八十个,两块电池都不够用。天天“泡在”工程现场,同事们都称他“拼命三郎”。
2013年5月,解放路刷黑工程中,由于该路段地处商业中心,行人、车辆川流不息,给施工带来了极大困扰。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环境差的局面,冯大勇建议转变养护所独立作战思路,转向全处调度精干力量,对原班人马进行重新安排,管理部门负责交通协调,养护所负责施工管理,拌合站负责现场摊铺。盒饭送到工地,决策定在工地,渴了喝口凉水,累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冯大勇连续三天三夜坚守在工地一线。在40天的工期里,项目部加通宵班达10多个,加转钟班达20多个。正是那种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压力之下不逃脱、累倒了爬起来的拼搏精神,顺利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参加工作20年来,冯大勇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默默无闻用汗水铸就了一条条整洁的大道,用心血维护着一个个市政设施的完好。2000年,冯大勇被评为 “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先进个人”,2004年被湖北省市政工程协会评为 “全省市政企业优秀项目经理”,2008年被市建委评为“建设工作标兵”,2008年9月被市建委评为 “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先进工作者”,连续多年被建委、市政处评为“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