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随州籍著名学者、思想家、作家余世存
时间:2014-10-23
作者:newsman
来源:随州网

  从乡土走向世界

  ——专访随州籍著名学者、思想家、作家余世存

  余世存,随州擂鼓墩人,毕业于随州二中,1986年高考以全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

  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主持过十年“当代汉语贡献奖”。其作品《非常道》、《非常道2》、《中国男》、《老子传》、《大民小国》、《家世》、《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等……被称为 “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

  近日,余世存回随讲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谈人生、谈成长、谈随州的历史地位与最新学术研究。

  谈成长和人生:“阅读让我从乡土走向世界”

  余世存1969年出生在随州南郊氵厥水河畔,“父母及兄弟姐妹都是地道的生活在中国底层的平民人物”。

  他自称曾是一个笨学生,没有所谓的天资聪颖和成长的传奇故事。通过勤奋学习、环境滋养、自己努力,从一个乡村少年一步步走向世界。

  关于天资。他说,因为数不清1到10,而差点不能入小学。从随州刚到北京的时候,许多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他们的见解曾经让他自惭形秽。即便是成为一个学者、作家之后,在创作《老子传》之前,先将《道德经》完整地抄了10遍。

  关于阅读与成长。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的过程。余世存回忆,随州对他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件事是曾侯乙墓的发掘,开启了认知的另外一个世界。他说,类似于这样的冲击这样的过程让我的空间感越来越强,从而时间感越来越强。每个人要追求精神的丰沛性,追求生命的密度、热度、厚度、长度,这种生命的丰沛性就与空间意识、时间意识有关系。作为一个乡村少年,我不断发现,我不仅是大千世界的一个渺小的存在,而且通过努力,不断扩开我的精神和心智,从而能够把握住大千世界。

  人如何立于世。余世存说,现在提倡尊重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尊自立,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怎样实现这一点?必须去不断地充分地社会化、世界化。要去体会、打开这个万千世界,与之融合,只有充分的社会化才能更加个性化。当我在这个世界上走得越远,我在内心世界更强大了、坚定了。如果我们只是认定自己充分的自尊自立,容易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只有走得越远,阅读的视野越大,在世界上的经历越多,才知道个人的边界在哪里,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才能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也就大体上知道怎么安顿自己了。

  谈历史和文化:“随州和汉水流域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余世存连续两届为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创作了《颂炎帝文》。余世存说,通过近几年的研究,以及学术界朋友们的最新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源头有了新的认识。

  古随国的地位,包括古随国所在的汉水流域的地位在学术界越来越被提高。从文献学、民间传说、生物考古学等都能说明这一点。

  关于炎黄。有一种脉络,在夏商周三代之前,中国文化由炎帝文化和黄帝文化组成,这两支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形成了现在的中华文化,所以中国人一直被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在前,黄帝在后,从语序上我们可以知道,炎帝其实是中国比较早的“土著居民“,黄帝因为有先进的工具和技术,战胜了炎帝,后来居上,取代了炎帝的地位,所以现在一般把祭黄帝的活动看做是一个正根,但在炎黄的次序上,是炎帝在前,黄帝在后。随州的祭炎帝活动的地位应该被进一步提高。

  汉水之于炎帝部落。我们猜想汉水流域在上古时代是炎帝神农部落的最重要的、或者是一个中心居住地带。石器时代的人类,要在大陆生存,大江大河、戈壁、沙漠、高原,乃至极寒极热地带都不适宜安居,只有中国中部的汉水流域等少数地方有利于驻留、确定生存的时间空间坐标。汉水的“汉”从地理、生物鸟类、物象等意义层面,开始进入文明记忆的天、地、人层面。

  从民间传说、语言等方面对汉水的地位作猜想。随州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牛郎是炎帝,织女是黄帝的妹妹,两个部落联姻,发生了一些冲突,天地让炎黄两人分别在封江口和天河口,分河而治。以后在封江口以南的只能叫江,天河口以北的就叫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符合一个事实,就是,秦岭、汉水流域以南以北,对水的称呼有这种不同。语言是一个活化石,里面词汇越早的,就说明拥有这些词汇指射的地区和文化才是越早的,才是越重要的。从江、河的词语运用中可以看到词源内涵的历史真相。江山是远比河山更重要的汉语词汇,可见炎帝在中国的先驱地位。江河横流、江河湖海、江河日下……都是江前河后,而在江、河之前,汉在集体无意识中如语言文字中的频率极高极重。汉阴、汉东、汉沂、汉女、汉津、汉渚、汉清、天汉,等等,在先秦语汇中,“汉”字比“江”、“河”重要……

【责任编辑:清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