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大洋的生命接力
时间:2014-08-20
作者:木木
来源:随州日报

  爱心没有国界。6月11日,市中心医院护士张晓莉无偿捐献了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40岁加拿大女性的生命,成为全省医疗系统首位涉外“捐髓英雄”。8月18日,市文明委作出决定,授予张晓莉“随州好人”荣誉称号。

  捐髓配型成功 多年梦想变成现实

  今年24岁的张晓莉是位“90后”护士。从2010年开始,她就坚持无偿献血。次年,她义无反顾地报名成为了一名骨髓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今年2月14日,张晓莉接到湖北省红十字会电话,得知有一名患有血液疾病的加拿大籍女病人,急需骨髓造血干细胞做移植手术,经过对中华骨髓库的配型检索,她的血液样本基本符合,问她是否愿意抽取5毫升的血液再进行下一步的高分辨检测。她爽快地答应了,并进行了正常的高配程序和查体。

  3月初,张晓莉再次接到电话,得知她符合移植要求。面对湖北省红十字会是否愿意进行骨髓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意见征询,张晓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救人是她多年的梦想,这次终于有机会实现,她非常兴奋。

  捐出“救命骨髓”平凡之间孕育大爱

  得知“捐髓”消息,张晓莉的家人、亲戚朋友因担心影响她的身体,开始并不支持她捐献。张晓莉耐心地做起他们的工作:“非血缘造血干细胞HLA配对成功的概率非常低,通常在一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之间,更低的概率为百万分之一甚至千万分之一。我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加拿大人配型成功,这本身是一种缘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也许那个人就再也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了,见死不救是会良心不安的。既然是我承诺的事,我一定要兑现,这样心里才踏实,何况是救人。而且,爱心不分国界,很高兴用我的一点付出让太平洋彼岸的患者延续生命。”

  6月4日,带着父母的嘱托和市中心医院领导同事的关怀,张晓莉前往武汉,准备捐献的预处理。7日上午,张晓莉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开始注射动员剂。随后三天里,一连注射了6针。动员剂能使骨髓大量增殖造血干细胞,为捐献做准备。刚接受注射时,她的肌肉就出现了疼痛感。电话中,她却安慰千里之外的母亲:“没事,不用担心,医生说,注射动员剂可能会有类似感冒的头疼、发热、腰酸腿痛等症状,过几天就会消失的,我身体这么好,不会有事的。”

  11日上午10时50分,采集室里,千纸鹤挂满了窗户,张晓莉躺在采集床上一动不动,血液成分单采术提取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开始了。

  这是一场横跨中加两国的国际爱心传递。一根流动的血管,一头连着张晓莉的无私爱心,另一头连着远方大姐生的希望。由于张晓莉体重仅46公斤,加拿大患者体重有60公斤,因此造血干细胞采集时间相对较长。

  “没事,感觉良好,就是老不动感觉有点麻。”听到为她按摩腿部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出声询问,张晓莉轻松地答道。

  漫长的5个小时过去了,一直保持“僵硬”姿势的张晓莉终于能松口气了。200毫升“救命血”采集完毕,加拿大红十字会将张晓莉捐献的干细胞存放在低温保存盒里,将其带回加拿大,为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面对“接踵”荣誉 ,平凡岗位奉献青春

  张晓莉捐髓事迹,受到市领导高度重视。6月15日,市委副书记彭明方批示:张晓莉同志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白求恩精神、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是市民的楷模、医务人员的典范。各媒体要多方式宣传 “最美护士”张晓莉的精神。

  6月24日下午,市中心医院举行表彰大会,授予青年护士张晓莉“最美护士”光荣称号。市卫计委号召广大医务人员以张晓莉同志为榜样,牢记神圣使命,认真履行职责,倡导奉献精神,树立高尚医德,进一步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展示医务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

  虽然距捐髓已经两个月了,但这个感动许多市民和网友的故事一直在发酵,媒体采访邀约依然不断。对于这次平凡而又崇高的大义善举,张晓莉却看得很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就如同血液透析,只有一些轻微的不适,忍一忍就过去了。我能够和那位病人配型成功就是一种缘分,只希望能给她一个活下去的机会,只要有这个机会,我就不会放弃。”同时,她坦言:“我只是做了一件平凡且应该去做的事,不值得被放大得像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

  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是危重病人的集中地,是与死神病魔战斗的较量场,护士的工作很苦、很累、很繁琐,但张晓莉毫无怨言。护士长廖娟介绍说:“晓莉是一名充满爱心的护士,她常常对我说:每次看到病人忍受病痛的折磨,而亲人在外面饱受煎熬时,救死扶伤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促使着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护理工作中。而她在医生眼里,则是一个极度负责的好护士,任何时候都是轻声细语,面带微笑。”

  在同事眼中,张晓莉是一个工作踏实认真,态度严谨,为人随和谦虚且上进心和责任心都很强的一个人。同事小李说:“以前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这种献爱心救人的事情,没想到现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是天天在一起工作的同事身上。”

【责任编辑:木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