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钟克隆第一人”的艺术人生
时间:2014-05-23
作者:newsman
来源:楚天快报

  

 

  

  楚天快报讯 本报记者黄赛 实习生杨冬梅

  何天国在自己的工作室

  何天国完成公园雕塑

  ■他是随州人所熟知的残疾人艺术家,也是全市第一个“克隆”编钟的人。他的一生饱经磨难:而立之年因为一次车祸遭受重创,落下终身残疾;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遭遇三次婚变。

  即使如此,他却始终没有放弃艺术之梦,他拖着残疾之躯复制出音律、音色均可与出土文物相媲美的编钟,又办起自己的文化艺术公司,收徒传艺。

  他是随州肢残协会主席、艺戈雕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天国。本月初,市委书记刘晓鸣专门到何天国的公司调研,他新设计的随州文化旅游系列作品得到了刘晓鸣的肯定。

  火烧枝条当画笔

  1958年,何天国出生在随州老城关镇,家中五个子女。1974年,母亲突遇车祸去世,父亲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教书,时年16岁的何天国便成为家中唯一的“顶梁柱”。

  从孩童时期,何天国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何天国见在武汉大学上学的叔叔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他就常用手指在墙上描摹叔叔写的字。得知家附近有一位画家,何天国一有时间就跑去看画家吟诗作画,画家通宵作画,何天国也陪到深夜,一来二去,两人混熟了,画家就开始教他画素描。

  白天要打临工补贴家用,何天国就趁晚上去请教学画;家穷买不起铅笔和炭条,何天国就折断一些杨树条,用火烧了当炭条作画。在父亲的指导下,何天国又学起了音乐,二胡、笛子、小提琴,各种乐器样样精通。

  1975年,何天国初中毕业后下乡教书,三年后,又应征入伍当文艺兵。无论是下乡还是当兵,何天国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

  成功复制第一套编钟

  从部队当兵转业回来,何天国被分配到随州一家织布厂工作。之后不久,因为在绘画、雕塑上的过人才气,1988年,他被引进到当时的随州市文物局,负责组建擂鼓墩文物复制厂,并担任厂长。在这之后,何天国就开始了他引以为傲的编钟复制工作。

  文物复制厂组建之初只有6名员工,上级拨款3000元。如何才能复制出形声俱佳的编钟?何天国和同事们不分昼夜,查阅专业书籍、实地考证、设计造型、制作模具……经过数次试验,当年11月,第一套精美的曾侯乙墓2号编钟被复制成功,这套陶制编钟能奏出动听的音律,令许多专业人士惊叹称奇。随后他又发展了木雕、玉雕、室内装潢等多个项目,仅仅一年半,文物复制厂就从最初的6个人发展到32人,从3000元的起步资金发展到拥有资金十几万。

  1990年随州筹备首届神农节。在距离开幕式只有20天时,何天国突然接到任务——在20天内完成2000个28公分的陶制神农像和10个木雕神农像,作为礼品赠送给海内外嘉宾。时间紧,任务重,何天国说干就干,终于按时完工。

  身体心灵遭遇双重打击

  正当事业上小有成就之时,一次又一次的磨难降临到刚过而立之年的何天国身上。

  1992年春天,何天国和相伴11年的妻子走到了婚姻的尽头,两人选择和平分手。之后不久,经朋友牵线搭桥,他又组织了新的家庭。

  婚后半年,何天国突遭车祸,头部受到重创。之后,他被迅速送到武汉接受开颅手术。术后,一条命是保住了,但由于中枢神经受损,何天国从此落下了终身残疾:他的左手和左腿失去了知觉。还在病床上时,妻子便送来了离婚协议书。

  一年之内,连遭两次婚变,何天国心如死灰。由于牵挂年幼的儿子,同时同情何天国的境遇,当年年底,结发妻子又重新走进了他的生活,可他们的第二次婚姻在6年的平静生活后又一次解体。直到2002年,何天国才组织了新家庭。

  虽然人生屡经磨难,何天国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梦。1993年,复制青铜编钟正处在节骨眼上,何天国拖着尚未痊愈的身子走进了工作间。由于左手残疾,他请来一个帮手,代替自己的左手固定石膏。每天,他们从晚饭后干起,一直干到深夜两点多钟。这样整整奋战45天后,何天国终于在随州率先复制成功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的第一套36件曾侯乙2号墓青铜编钟。

  挥“戈”重上人生战场

  青铜编钟复制成功后,何天国被誉为随州“编钟克隆第一人”。由于身体原因,1997年开始,何天国渐渐退出编钟复制工作。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后,他在随州办起了一家名为“天戈”的画廊,专攻绘画。

【责任编辑:清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