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社区为民服务侧记:真心向群众敞开大门
时间:2014-05-06
作者:newsman
来源:网络

  民情我听——

  书记办公室设在门房

  走进院落,进门第一间通常是门房,这里却挂着“社区党委书记”的门牌。

  这里是随州市曾都区西城办事处草店子社区。穿城而过的白云湖,在这个万人老社区南面静静流淌。“刘书记,我小孩户口怎么上啊?”4月29日上午11时许,居民王宁径直走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锦华的办公室问道。之后一个小时内,就有5拨居民来找她咨询、办事。“办公室设在门口,居民可随时找到我!”刘锦华说。办公室内,沙发略显陈旧,一旁摆着五六张小板凳,“居民来这里随意坐,随便聊”。

  社区工作人员还主动走进居民中。去年8月,草店子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6位网格管理员上任。“我每天走访3至5户居民,每周集中开会梳理情况。”23岁的“格格”庞玲玲说。

  穿行草店子社区,在人员集中的街道、广场等10多处醒目地方,竖着“格格”公示牌、社区党员“名片”,印有照片和联系方式。

  社区还有个传统:不管开大会小会,都会请居民说难处、对社区建设提意见。

  “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更加坚信,只有真心向居民敞开门,居民的呼声才能听得明白、听到心里去。”刘锦华说。

  民忧我解——

  带着感情解好每道题

  2012年初,78岁的居民王厚芳找到社区干部,提出自己想跟姨侄子一起生活。原来,王婆婆与丈夫收一养女,可丈夫与养女相继去世,自己不好再住在女婿家。

  社区临时腾出一间房给王婆婆住,同时与其5个姨侄子沟通。其四姨侄张全升说出顾虑:姨妈每月有500多元的失地保险和低保金,担心她女婿有想法。

  刘锦华把王厚芳及女婿、姨侄请到社区签订协议:老人由其姨侄赡养,其保险补助由姨侄支配,老人去世由姨侄和社区负责安葬。

  9个多月后,老人离世。“我姨是满脸微笑着离开的。”张全升说。

  草店子是老社区,硬件不好,麻烦也多:社区9445人中,60岁以上有1165人,弱势群体409人,留守儿童68人,残疾38人,癌症患者18人。

  对老人,社区拿出20万元创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不定期请专家免费坐诊,每年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拍全家福、送一袋大米。

  对儿童,社区4年前开办“四点半学校”,请专业教师志愿教孩子们学特长,辅导功课,累计免费托管1000多个孩子。

  对困难群体,社区“一对一”帮扶,每月分别惠及30余人,每人发放至少500元“民心公益基金”,已发放12.8万元。

  民思我想,民忧我解,民需我做,民难我帮。刘锦华说:“我是在社区长大的,1992年开始在社区工作,对大伙有感情,一定要想法为大伙解难。”

  民网我织——

  创新党建实事年年办

  今年1月26日午后,社区巡防队员黄万成等3人在巡防时发现,菜场新修的公共厕所旁枯叶熊熊燃烧,极易点燃菜场。他们立即拎起水桶灭火,居民纷纷帮忙,迅速消除了隐患。

  社区积极发挥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巡逻员队伍作用,组建百人志愿服务队,分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5个分队,织成一张社区服务网。

  抓好党建制度创新。社区先后制定联系服务群众、议事协商等制度,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矛盾协调会、事务听证会等。社区党委推行居民承诺制度,做到“三必到、五必访”,即对居民有突发事件、有不满情绪、有家庭纠纷必到,对困难家庭、住院病人、下岗失业人员、劳教释放人员、孤寡老人必访。

  建设平台服务创新。社区建设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等,提供健身、托老、便民等全方位服务。探索特色关爱形式:建“有话就说室”,疏导居民心理;开“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办法律援助中心,挽救“问题孩子”……

  社区与群众的感情深了,党群关系才有牢固基础,社会才能和谐。

  2012年开始,该社区每年公开承诺为居民做好10件实事。

  从一个个实际问题改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社区与居民的感情越来越深。多年来,居民对社区民主测评满意率都在95%以上。

【责任编辑:清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