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缘,百姓情 ——记“香菇医生”戚钦标
时间:2014-04-01
作者:newsman
来源:随州日报

  香菇缘,百姓情 ——记“香菇医生”戚钦标

  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让更多人认识了“香菇医生”戚钦标。

  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伴随着随州食用菌产业走过30多年,仍未停步。

  最近的一次采访,是在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的香菇棚里。

  “水分多了,不透气。刺刺孔,排排水,就好了。”他手里拿着一根香菇棒,边说边示范,身边的菇农围着看。

  戚钦标是一名老党员,退休10年了,还担任着湖北省食用菌协会顾问、随州市食用菌协会会长、随县食用菌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务。从参加工作到现在的46年里,他走遍随州的每个村落,踏访湖北及周边省的30多个县市区,传授香菇等食用菌栽培技术。他的“农技110”服务热线24小时开通,接受当地及周边县市菇农的电话问诊。

  全国科普致富带头人、湖北省扶贫模范、湖北省科技传播十大杰出人物……他有一大串荣誉称号。顾问、会长,他有不少的头衔。可在菇农心里,还是“香菇医生”更亲切。

  “不要忘记农民!”

  “不要忘记农民。”这句话,戚钦标终生难忘。

  1968年,杭州大学毕业的戚钦标被分配到随县工作,他和同学赴任途中无法过江,一位生产队长留宿了他们,第二天护送他们过了江。临别,戚钦标一行凑钱表示谢意,生产队长坚决不收,说道:“只要你们不忘记农民,就行了……”

  “不要忘记农民!”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戚钦标的脑海里。戚钦标是学生物的,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先后在食品厂、农资公司、果品公司工作,研究过酿酒技术、细菌肥料生产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他想找一条富民之路。

  1975年,他到房县学习栽培黑木耳,回来培育出随县第一批人工栽培黑木耳。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的杨新美、吕作舟教授来到三里岗镇杨家棚村搞香菇种植试点。香菇价格比木耳高,各乡镇迅速推广。“现在农民最需要的是技术!”看到很多农民的辛苦没赚到钱,戚钦标一边向教授请教,一边和菇农一起探索,很快掌握了椴木香菇的栽培技术。1982年,他又培育出随县第一批木屑料香菇。1985年,他成功引进“古田袋料香菇栽培模式”,袋料香菇在随县大面积推广,木材利用率提高50%以上。也就是在这一年,随县食用菌协会成立,戚钦标担任了会长一职。

  今年3月21日,随州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事迹报告会上,戚钦标谈到当时的心情时,仍然充满激情:“我感到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理想支点,心中多年堆积的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如潮水般奔腾激荡,开始以最大的的流量倾洒在这片我挚爱的土地上。”这段话深深地打动着现场的听众,赢得雷鸣般的掌声。

  这个会长,他当了30年,虽至古稀,还没卸任。

  30年,他对食用菌的研究从未中断,对菇农的服务从未停止,对农民的感情日益加深。

  1998年,戚钦标开始探索以草代木大力发展草腐菌生产,巴西菇、双孢菇、茶薪菇、白灵菇……十多种草腐菇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为食用菌发展打开了新空间。为适应香菇出口的需要,戚钦标研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防控技术,推广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他研发的手部触摸棉塞技术,让草店镇获得“中国花菇之乡”的美誉。

  ……

  30年来,随州食用菌形成了以香菇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参与种植的农民过百万。2013年,全市食用菌直接产值突破30亿元,食用菌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2家,其中10亿元以上的有两家,食用菌出口达到6.5亿美元。随州食用菌出口创汇连续五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香菇出口规模多年全国第一。

  “路再远,也得去!”

  从吴山镇到七尖峰林场杨家坪村,隔3座大山,50多里路。“我们一去,走了7个钟头才到,凌晨1点多才回来。”随县食用菌管理站站长徐健说。

  2008年6月,杨家坪7户菇农12万棒香菇发菌不好。戚钦标接到求助电话,当天乘车从随城赶到吴山。

  次日早晨7点,菇农老梁带路,一行4人出发。行至七尖峰林场,已是烈日当头,矿泉水、方便面都没了,眼前仍是重重山林。“还得走多远啊?”有人提议用电话解决问题。

  “路再远,也得去!”64岁的戚钦标说,“12万棒香菇,不容易呀。”他带头跟着老梁,手攀树枝爬山。到了现场,他开出“处方”:山大林深,空气潮湿,稻草盖得太严,必须疏散菇棒。

  下午4点多下山时,老梁拉着戚钦标的手说:“要不是你们来,我们这十几万棒香菇就打水漂了!”

  “一批香菇,就是菇农一年的心血,牵连着上学、养老、盖房、结婚……”戚钦标最懂菇农。

  2001年冬,殷店镇3个村40多户的菇棒不出菇,菇农找菌种厂老板要说法,镇领导请戚钦标去诊断。戚钦标逐户察看询问,“刨”出病根:泡水次数太多、时间太长,菌丝受不了。他一边安抚菇农,一边搞好技术服务,让菇农减少了损失。

【责任编辑:清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