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基层老百姓“赶情风云”
时间:2014-02-28
作者:newsman
来源:楚天快报

  借钱也要把情赶、酒席亏钱也要排场大……26日,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杨金贵带队在随县柳林、均川、新街、安居走访,发现“人情大于债”几乎是所有受访者的真切感受。

  早在22日,市纪委、市监察局联合下发《关于禁止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大操大办婚丧喜庆事宜借机敛财》的通知,提出除婚丧嫁娶事宜外,其他喜庆事宜禁止以任何方式邀请和接受亲戚以外人员参加,通过党规民约在全市营造风清气正的文明新风。

  赶一次情多少钱?办一次酒席会“赚”吗?赶情到底占全年收入多少?带着这些“人情往来账”疑问,随同走访的记者也真切体会到了发生在基层老百姓生活中的“赶情风云”。

  镜头一

  侄子结婚,大伯借500元赶情

  古语有“大丈夫不为五斗米折腰”,可如今为赶情,却要向别人借钱。

  随县新街镇钟家湾村的老刘,就经历了一次不得不向别人借钱赶情的事。不久前弟弟家的儿子结婚,作为大伯的老刘,即便是在自己拮据之时,为了向侄子侄媳表示点儿心意,找村头一小商店借了500元赶这份情。

  老刘家一直靠养鱼维持生计,一家四口全靠老刘支撑,还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因连续几年干旱,去年一年也没有多少收入再加上过年待客和开年孩子上学,家里留存的钱几乎都花完了。“接到侄儿要结婚的喜讯,作为大伯我肯定高兴,可眼下手里没有余钱,一辈子不低头的我也只得低头借钱了。”老刘无奈地说,“没钱就是借钱也要把这份情赶了,人活着就是一个面子,为了情面,撑不住还得撑着,赶完情我再去打工还债”。

  镜头二

  赶情跟风,农村送礼起步200元

  在农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赶情也随之“水涨船高”,从过去的20元、50元、100元,到如今少于200元都拿不出手,情钱越来越重在农村已成为普遍现象。

  “一般赶情在主人家都要吃至少两顿饭,现在在外面随便吃个小菜也得一二十元,更何况人家是满桌子大席,你如果不给个200元,那主人家亏大了,都不够席面钱。”随县柳林镇院子河村村民熊女士说起赶情,连连摇头道,大家都赶200元你100元拿不出手,宁愿当“长子”咱也不能当“矮子”,没钱也得硬撑着。

  在几个村的走访中,像孩子过周岁、十岁,给长辈庆寿,贺乔迁之喜,看病人等一般情赶200元,这是最低标准,如碰上结婚、奔丧等大事,可得赶大情,结婚除了给情钱外,还得给拜钱,少则500元,多则2000元。

  记者在走访中明显感觉到,乡村赶情的范围在扩大、情钱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

  镜头三

  村民嫁女,16桌酒席花了3万元

  在农村,流行嫁女就要风风光光地嫁出去的传统观念。

  均川镇珍珠庙村村民黄淑芬(化名),全家常年在外打工,这次回乡送女儿出嫁,为了风风光光地把女儿嫁出去,黄淑芬在镇上酒店里待了16桌客,把乡亲全接过来沾沾喜气。

  其实,黄淑芬全家因常年在外打工,和亲戚来往不是很密切,女儿出嫁也想把一些老亲戚、老街坊接过来,大家坐在一起聚一聚、玩一玩,增进邻里亲戚感情。这次摆了16桌宴席,饭钱加烟酒里外花了近3万元,这在农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回到家乡为充脸面,我就把女儿的婚宴定在了酒店招待,觉得更气派一些,也更体面一点。”聊到女儿的婚宴,黄淑芬感慨地说,虽然她也知道酒店招待比自家招待要贵一些,但亲戚、街坊、朋友们都请来,得十几大桌,家里的院子也坐不下,既然要请客那就要讲究体面,就算这次倒贴大几千,但觉得婚事办得大气,排场也大,大家认可心里也舒坦。

  编辑感言

  “千里送鹅毛”传统去哪儿了

  金业兴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嚎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时,缅伯高讲出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后来,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生活在人情社会,难免有人情往来。然而,现在的人情大多变味了,人们似乎被一张无形的网给捆绑住了,为了情意、为了面子,赶情名目越赶越多、情钱越来越重。

  礼尚往来人之常情,不能因赶情还礼就注入情谊厚重的标签,否则既给自己增加感情负担,也给他人增添新烦恼。

  不少村民说,随州民间有请“春客”的习俗,从正月到二月底,相互请客,过去在家里宴请,如今上酒店宴请才够体面,既耽误时间又浪费钱财。

【责任编辑:清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