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防性侵预防悄然探索3年
时间:2013-12-18
作者:任然
来源:中国妇女报

  近年来,女童遭受性侵犯事件经媒体频频曝光,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保护女童健康成长,有效防止性侵犯事件发生,在湖北随州市,相关探索,已悄然进行了3年。

  性教育尝试走进乡镇

  在中国,与性有关的话题及词汇,是很多人避免在公开场合提及的。比如,“女童性侵犯”不仅是个“不顺嘴”的词,更是一个敏感的词。

  “脱敏”,让人们接受敏感教育内容,是所有尝试进行有关“性”教育培训者的难题。

  12月13日,在“联合国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项目”结项暨儿童保护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由联合国消除对女性的暴力信托基金、联合国妇女署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后简称“农家女”)执行的“联合国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女童性侵犯预防项目”在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府河镇、随县殷店镇落户,经过3年实践,从一场场培训开始,围绕“性与性别”的培训内容及寓教于乐的培训方法,当地儿童及组成儿童保护网络的成员,经历了“知识、态度、行为”的改变。

  “80后”陈妍,是随州市殷店镇东坡中学英语教师。当她第一次给学生进行培训,看到一位男生在纸条上回答“哪些部位不能碰”是“小屁屁”时,她开始笑场,“尝试了几次都念不出来”。而如今,她在办公室备课,在电脑上打出“阴道”“乳房”等词汇时,旁边的同事感慨:这些词以往觉得难以启齿,“现在看来也没什么嘛。”

  “孩子们是张白纸,他们对这些内容的反应,来自老师们的态度。”“农家女”项目官员张新宇说,“老师们觉得别扭了,孩子们便也会觉得别扭。所以,对儿童性教育的关键在于老师。”

  在执行项目的3年期间,随州项目点共有5000名中小学生男女同堂接受了《隐私部位的保护》《学会自我保护》等内容的培训。据培训现场评估回馈,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男女生觉得培训内容有帮助,70%的中学女生认为最有帮助的知识点是“如何应对性侵犯”。

  在对项目地和推广地的5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后的评估回馈中,50%的小学老师、近70%的中学老师认为培训非常有帮助;中小学教师认为培训中最有帮助的知识点是“性别知识”与“性侵犯的预防”。

  “我们曾试行过男生女生分班性教育,但结果是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好奇心。”“农家女”项目官员汪丽君认为,要预防女童被性侵犯,就应该让两性彼此都认识身体。

  对于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张新宇总结,“第一步是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感”。项目对2200名监护人进行了培训。这些培训几乎都是项目官员走村入户,从与监护人拉家常开始。“培训中的案例讲述和分析唤醒了监护人对孩子安全,尤其是女童在学校、熟人环境中安全问题的普遍关注。”“农家女”秘书长陈琼介绍。

  有效“脱敏”的对象还有当地卫生、公安局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农家女”理事长谢丽华介绍,3年来,有150名从村级至县级的警察接受了《预防儿童性侵犯,警察的角色及所需支持》等内容的培训;150名从村至县市四级卫生保健人员参与了《预防和应对留守儿童性侵犯的相关技术和救治》等内容的培训。

  各机构性别意识提升

  12月13日,“联合国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项目”结项暨儿童保护研讨会上,随州当地官员不管是在会上的发言,还是会下的讨论中,无不体现着性别意识的觉醒,足以说明培训带来的效果。

  随州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基层基础大队队长李红仙认为,依照现有程序,遭受性侵害女童,需在派出所、检察院、法庭上反复被询问伤害过程,“这是对女童的二次伤害”。她建议:“第一次笔录时,用录像设备一次性取证,别让小孩子一次一次揭伤疤。”

  而随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建明则认为,女童预防性侵犯应解决根本性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妇女待遇,要让整个社会共同形成一种尊重女性的良好氛围。”

  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蒋从安说:“作为校长,学生安全,最难以启齿就是性侵犯问题。以前遇到此类问题,处理方式,就是请孩子回家;现在,我们认为关注孩子以后的生活也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

  随州市卫生局局长肖本姑说:“请不要给留守儿童贴标签,她们只是一群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成人可多给予一些关注,但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特殊。”

  “儿童权利的保护,经过3个阶段,一个是知识,第二个是态度,有了知识,态度才能转变,最后落实到行为的改变。”来自国务院妇儿工作委员会,20余年致力于促进儿童发展和权利保护工作的宋文珍认为,这些来自随州各个政府部门的领导,正是经历了这样的三个阶段。

【责任编辑:清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