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山居图——大洪山建设生态屏障的文化样本
时间:2013-05-25
作者: 罗毅 毛传荣 张清
来源:随州日报

  这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森林覆盖率达90%,景区内动植物与非生物形成天然的生态美。

  这是一幅山水画,99峰61岩竞相争雄,42湖99泉星罗棋布,是一扩大了的天然盆景,是一缩小了的人间仙境。

  这是一处天然氧吧,空气中富含负氧离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旅游避暑的绝好胜地。

  更重要的这里是中国有名的长寿之地。据权威资料表明,大洪山区是全国继海南、广西之后第三长寿地区。

  在长岗镇洪山坪村4组,记者见到了98岁高龄的老人喻福章。他除了眼睛看不清楚,思维十分清晰,能一口叫出村干部的名字,还能说出自己两个弟弟的年龄。他说话的嗓门不亚于中年人,非常宏亮。老人的侄媳妇张圆凤介绍,老人不抽烟、不喝酒,热爱劳动,每天早睡早起,从不睡中觉,粗茶淡饭一辈子,从未生过大病,小病小痛的也不医治,睡一睡就好了。

  村会计刘立国说,村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老人有290多人,超过80岁高龄的有40人。这里有个长寿谷,在它的周围,八旬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大洪山居民平均寿命全国第三。

  为什么这里人大多能长寿?大家说,主要是山里环境好,吃的是天然绿色,喝是是甘甜清泉,生病的明显比山外少。

  的确,走进大洪山,满眼翠绿,视野开阔,耳根清净,顿觉神清气爽,劳顿消尽。原生态的树木、植被,富氧的空气,清清的泉水,可以彻底地放松自己,尽情地去感受大自然,真正的养心、养生。无怪乎连印顺大和尚云游至此也流连忘返,感慨这里真是自在。

  采访期间,记者在剑口瀑布的下方,有幸再次见到了娃娃鱼。十多年前,这里的河沟里,随处可见娃娃鱼,后来因为环境污染,娃娃鱼一度绝迹。两年前,绿水村青年甘霖和他的叔叔甘文武合伙,从浙江引种养殖娃娃鱼,现在已发展到2000余尾。甘霖说,娃娃鱼对水质的要求极高,非清澈的泉水不能生存。现在,娃娃鱼能够再现,说明大洪山的生态环境更加优化了。

  近年来,大洪山遵循“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打造武汉“后花园”,走出了一条生态发展之路。

  听说来客了,绿水村筱泉山庄老板甘文能热情地拿出野生蜂蜜,泡茶待客。他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当“庄主”。以前,景区旅游没有发展起来,靠砍树种香菇,外出跑生意,现在旅游形势越来越好,专业从事农家乐,每天都有七八桌。像甘文能这样的农家乐,在大洪山核心景区有20多家。他们以前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家以砍树种香菇为生。现在,他们 “靠山吃山”的方式变了,变成了爱山护林。

  森林是大洪山的生命,景区要开发,不破坏生态是红线。多年来,大洪山一直实行封山育林,但以林为生的山里农户并不卖账,甚至还发生了上访堵路的事件。

  党工委、管委会改变策略,疏堵结合,在景区建液化气站,帮村民建沼气池,改变大家烧柴做饭的习惯;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的行为,捣毁了多处盗伐倒卖林木的窝点,取缔了几家木材加工厂;景区党工委、管委会制定优惠政策,将山里350户农民迁至新农村居民点,大部分转为景区服务人员;每年拿出60多万元的管护费,让农民通过看护山林获得收入。

  随着景区的开发,大洪山农民尝到了甜头。办农家乐、做导游,参与工程建设、景区服务,村民在家门口走上致富路。

  在绿水村,家家户户门前都种满了银杏、果树等,有的还在林中种植药材,发展林下经济。现在,在大洪山景区,已经看不到砍树的,也看不到运输林木的,守护森林,已成为大家自觉的行动。

  大洪山有三张国字号招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其核心是生态环境。大洪山人知道生态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追求”。

  大洪山旅业发展公司执行总经理谭冰说,相对于国内大多数森林公园而言,大洪山开发较晚,开发不够,现在看来,反而是个好事,原生态完整地保留下来了。

  道路建设遵从“适用是最好的、自然是最美的”生态环保建设理念。景区修建42公里长内循环道路,最初的设计,80%要开山辟路,后来完全倒过来了,80%在老路上改造,只在局部弯度大的地段改线,避免了大挖大填,损毁植被。在道路建设中,施工人员为古树建栅栏,竖立防护板,防止石头滚落损伤树木,对300余株名贵林木进行移栽或让道,真正做到环境破坏到哪里,绿化就跟进到哪里,通过植绿、填土等方式启动恢复生态建设。

  为保护生态,大洪山根据不同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貌特征,采取了多种绿化方式相结合的施工方案。如路肩式挡墙设绿化种植槽,碎落台和公路两侧喷播植草、栽植灌木或藤本植物,普通高边坡修建挡墙,逐级设置种植槽,种植藤本植物,较陡岩石边坡悬挂罩面网喷撒泥土后播草籽等。

【责任编辑:董雄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