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 刻 人 生
拿起刻刀,在一张张瓦片、一块块石头上,各种诗词名篇、生活情景,或生动、或壮观呈现。从耳濡目染、自费求学,到成功,徐刚都一心执着于雕刻。
从小痴迷雕刻
今年46岁的徐刚,生于随州东城,其祖父与父亲的雕刻技艺曾远近闻名。从小耳濡目染,徐刚也对雕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高中毕业后,在一位退伍的军旅画家的指点下,徐刚学习了初步的书画知识。1987年,徐刚自费读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武汉分校,开始接受系统的书画、雕刻学习。期间,为了支付学费和每周往返武汉的车费,不上课时,徐刚白天外出找活干,到建筑工地打工、在街头擦皮鞋,用挣的钱去买颜料、画纸和一些可雕刻的石头。晚上再挤出休息时间练习雕刻。回忆起这段经历,徐刚感慨万分,但因为可以学习自己爱好的雕刻,当时也没觉得有多累。
一开始买不起雕刻石材,徐刚就在橡皮、木头上练习,一块石头总是六个面都刻满了才放在一边。渐渐,徐刚的雕刻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在当地小有名气。
追求艺术突破
据介绍,徐刚的雕刻技法承自“徐氏雕刻”,徐刚即 “徐氏雕刻”第五代传人。上世纪末,正当徐刚对自己的雕刻略有成就感时,母亲却认为徐刚的雕刻技艺比不上其祖父和父亲。母亲的评价,让徐刚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有所突破。
1996年,徐刚从杂志上看到我国著名“微雕”大师陈冬生一生刻苦钻研微雕的故事,深受鼓舞。徐刚决定学习“微雕”,寻求艺术上的突破。同样,几年后看到徽州古建筑上的字画,徐刚也开始练习起瓦雕。
微雕艺术是雕刻技法的一门分支,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刚开始练习的一年多里,微雕出来的字总是线条不直,为此徐刚从一个从事医疗工作的朋友那里,得到一个医用显微镜。白天打工,晚上在放大镜下练雕工,再用显微镜检查效果。微雕一件作品,必须长时用眼紧盯一处,较为伤眼。多年的练习,徐刚的微雕技法成熟时,自己也戴上了700多度的近视眼镜。2008年,徐刚在一块长7cm、宽2cm的寿山石上,成功雕出43首唐诗。
瓦雕即在布瓦上雕刻图案、书法。布瓦是古建筑中所用的小青瓦,呈弧形状,现在民房上基本不使用了,一般都是用在庙宇、古式殿堂等。这也是徐刚学习瓦雕的原因:“总得为以后的人留下点什么。”徐刚说,布瓦是楚文化的产物、历史沉淀的见证,而现在却越来越少,在瓦片上刻上字画,也是对布瓦的一种艺术保存。
一件瓦雕作品,往往需两三天时间,费时费力。且布瓦中混合紫砂、石头等物质,极易破损。至今,在徐刚家里还放着一些刻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作品,令人叫绝。常有爱好者慕名前来观赏、索要收藏。其作品还被一些留学生带到了日本、韩国等地。
在清贫中坚守
采访一直热衷雕刻的徐刚,是在他开的小商品店里,不足15平方米的小门店里,摆着种种货物,货架底部则放着一本本讲解雕刻技法的书和展现当代雕刻大师作品的杂志。采访过程中,当徐刚眉飞色舞地讲解雕刻的艺术魅力时,时不时起身去为客人卖烟。
徐刚说,从高中毕业开始,他就一直在为生活奔波和为艺术努力两者间,寻求平衡。从函授大学学成后,小有名气的他从事了一份与雕刻相关的工作,但无奈收入太低,不得已他只得南下打工。打工存下一些钱后,徐刚再回到随州从事与书画、雕刻有关的工作。
回想过去的日子,徐刚感叹:“光搞艺术,很难生活。”但他从没想过放弃雕刻。虽然现在开了家小商品店,但不忙时,他还是会拿出刻刀,坐在店内雕雕刻刻。
见徐刚雕刻技艺的精湛和瓦片的历史年代感,曾有不法份子企图找他合伙做假,将瓦雕作品“包装”后当古文物高价售出,被徐刚果断回绝,“艺术是神圣的。”
如今虽然在做小生意,但徐刚还是想着全心从事自己的雕刻。他计划条件成熟了,成立一个“徐氏瓦雕陈列馆”,市民可以免费随意参观,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他的作品,领略徐氏雕刻的艺术魅力。同时,想办法让具有楚文化特色的瓦雕作品走出国门,让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网络 小编)
【责任编辑:newsma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