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随县 > 正文
随县农产品走向全球大市场
时间:2014-07-31
作者:newsman
来源:随州日报

  今年上半年,随县农副产品出口创汇2.2亿美元,位居全省第一。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近5年,随县外贸出口从4547万美元飙升至去年的4.89亿美元,香菇、茶叶等十余类农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6家企业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开办分公司12家。

  挺进全球大市场,收获的不仅是丰厚利润,更有全新的视野和理念。

  不断争取定价权

  香菇为证,十多年来,随县人在不断争取市场定价权。

  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聚散地,也是孵育食用菌企业家的摇篮。

  15年前,本地十几元一斤的干香菇,经沿海客商、港商、外商多次转手,在国外终端市场可卖上百元。利润虽丰厚,但本地菇农、菇商毫无定价权,只赚到零头。

  “这样分配利润,太不公平!”走村串户收香菇的雷于国,道出乡亲们的心声。1998年,他带了20斤香菇去广州,净赚200元,开启山间珍品直接进城的大门。2000年,他创办自营出口公司,与港商签下“随州香菇出口第一单”——10万美元,改写了当地香菇出口须经中间商转手的历史。

  虽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但与洋商打交道时,“滞销”、“品质差”,都是对方压价的借口。外国市场怎样?随县的企业家们一无所知。

  新随县成立后,落实“支持企业走出去”系列政策,打通报关、报检绿色通道,组建外贸人才梯队,应对产品品质、通关流程、反倾销、法律诉讼等难题,组团调研国外市场,鼓励企业“把分公司办到国外去”。

  2009年,随县企业的第一家跨国分公司——裕国菇业金利有限公司在美国旧金山注册成立。从此,随县香菇经海关直抵旧金山,面向终端市场。

  近5年,随县企业在欧美、东南亚等地开办分公司12家、办事处50多家。雷于国说:“中国生产全球80%的香菇,香菇价格,应该由中国人说了算。”

  生态才是通行证

  随县并非全省茶叶主产地,该县茶叶出口却占全省55%的份额。究其原因,随县中兴食品有限公司的答案是“生态”。

  茶叶是冲后即饮的食品,各国海关对其品质要求尤为严格。中国有7万多家茶企,产茶量全球第一,但在国际市场,中国茶叶身影难觅。中兴公司2012年涉足茶产业,去年茶叶出口3060万美元,跃居全省第一。

  董事长舒大忠刚从南非农产品展览会回来,就匆匆赶往雨亭岭茶叶出口备案基地。与一般茶园不同,这里的茶树整齐划一,太阳能诱虫灯、粘虫板十步一岗,守护茶园,春、夏、秋三季,每月采茶一次。

  这样的备案基地,中兴食品有4万余亩,全部施用生物农药、有机肥。舒大忠说:“茶叶出口需严格的质量认证,生态才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经过酒精洗手、风淋浴等清洁程序,记者走进中兴茶叶加工车间。揉碾、烘炒、分选、包装,全程机械化。舒大忠介绍,中国人品茶重感观指标,外国人重理化指标,公司开发出绿茶、红茶、黑茶、茉莉花茶等产品,还采用拼配技术,满足不同口味。

  严守生态标准,该公司95%的茶叶外销,上半年创外汇2000余万美元,相当于2012年湖北茶叶出口总额,部分产品销往对茶品质要求最严格的日本。公司计划2015年出口过亿美元,挺进中国茶企十强。

  随县瞄准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出口种类由食用菌“一枝独秀”变为“多类并举”,泡菜、蛋品、中药材等10多类农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年均增长80%以上。高增长的背后,有100多处、10万余亩无公害种植基地,为出口企业输送优质原材料。

  快人一步占市场

  以200亩用地为起点,炎帝科技跑出“随县速度”,一路奔向国际市场——

  2010年,斥资1.5亿元,落户、建厂、投产,仅用10个月;

  2011年,香菇深加工系列产品上市,实现产值4500万元,创汇700万美元;

  2012年,工厂化生产金针菇项目投产,日产金针菇40吨;

  去年,首创国内工厂化栽培香菇并利用菌渣生产有机肥,日产香菇120吨、有机肥50吨,引发“香菇革命”,实现产值达8.7亿元、创汇5000万美元;

  如今,该公司是全国唯一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食用菌企业,挤进我省“四个一批”工程,在香港、纽约、洛杉矶、大阪开办分公司,产品畅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家“随县跑得最快的企业”仍在加快脚步,将在韩国晋州、美国南加州办工厂栽培香菇。

  在他国开办香菇栽培工厂,这在全球尚无先例。“抢占国际市场,必须快人一步。”董事长刘银水分析,工厂栽培香菇利润可观,投产“爆发期”就在眼前,若内产外销,难保产品新鲜,韩、美鲜香菇价格是国内的3到14倍,尽管投产成本高,仍有国内两倍的利润。

【责任编辑:清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