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幅提升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和加工转换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随县是农业大县,菇耳林资源丰富,拥有食用菌产业集群聚集农产品加工企业近百家,基本形成了香菇菌种生产—食用菌种植—市场交易—精深加工—内外贸营销完整链条,在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精神,深化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和加工转换,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品牌,构筑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上具有较好的条件。
一、食用菌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我县特色食用菌集群品牌优势明显,三里岗镇为“中国香菇之乡”、草店镇为“中国花菇之乡”,拥有三里岗镇香菇(种植)加工和草店食用菌菌种2个特色工业园,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近百家,其中规模以上食用菌集群企业18家(三里岗10家、草店2家、洪山2家、高城2家、均川1家、开发区1家)。2012年,全县食用菌产业实现产值71.07亿元,占农产品深加工业总产值的88%,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3.96亿元,上缴税金9580万元。
二、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1.资源供应趋紧,产业发展受资源制约情况逐步凸显。自2012年10月15日起,全市将进行为期3年的封山育林,栎木等木料资源将禁止砍伐,同时由于香菇种植周期远远小于栎木生长和供应周期,食用菌产业受资源制约的情况较为突出。
2.产业链延伸不够,科技含量及研发能力有待提升。食用菌产业集群生产经营基本处于产品粗加工环节上,技术模仿多于技术创新,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不足,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产业整体利润下降,以简单加工出口为主导的创汇模式亟待转变。自2012年3月1日起,国家取消香菇出口退税政策,同时由于主要出口市场的检验检疫标准不断升级,原以出口退税为担保的主要融资渠道不复存在,食用菌集群出口门槛增高,生产成本上涨,国际竞争能力减弱。2012全县以香菇为主的外贸出口完成1.81亿元,同比下降29.2%。以简单加工出口为主导的创汇模式亟待转变。
4.菇农和财政收入下降,行业波动较大。受国际出口形势和国内产业政策影响,企业收购食用菌价格下滑,菇农种植积极性受挫,部分农民将减少和放弃种植,将导致香菇减产。短期内,农民和财政减收,产业呈现萎缩趋势。
三、思考与建议
1、减少户均种菇规模,提升工厂化生产能力。建议全县每年栽培袋料香菇1.2亿袋左右,春栽袋料香菇控制在5000万袋以内,秋栽种植在7000万袋以内。一方面降低菇农劳动强度,降低菇房养菌密度,提高标准菇的比例,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工厂化生产水平。加快宝珠峰食品、炎帝科技等龙头企业和三里岗、草店香菇基地等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加工水平 ,积极引进新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内在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2、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推进食用菌资源转换和品种转型。一是要积极推进“两转”工作,即生产原料转换(由过度消耗原木资源转向大量利用稻草、麦草和棉籽壳)、产品结构转型(由单一的香菇、木耳转向多品种结构)。二是要加快现有食用菌品种结构调整。稳定香菇、木耳两大主导产品,大力发展白灵菇、巴西菇、鸡腿菇、双孢菇、袋料黑木耳等。积极寻找替代原料发展新型食用菌品种,不断减少对栎木资源的依赖。三是要积极引进、试种、推广饲料桑、巨菌草等品种;广泛利用棉籽壳、稻草、秸杆和食用菌栽培废料发展草腐菌,缓解菌林矛盾。通过“两转”,构筑食用菌产业发展新平台,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狠抓精深加工,提高产业化程度。实施鲜品、干品和加工并举的战略,扶持本地企业发展提高与内联外引相结合,不断壮大发展龙头企业,突破性地提高食用菌精深加工水平,真正形成完整的食用菌产业链。香菇是我县食用菌拳头产品,具备精深加工的条件,应立足优势,尽快在香菇丝、菇丁、菇粉、罐头等加工上取得突破,加速开发食用菌多糖多酶、多氨基酸、保健胶囊、易拉罐饮品等新产品,使我县食用菌产业由“以量求效”,转为“以质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