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目前在全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和“进课堂”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如何真正解决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问题,尚须从方法论上做文章,即从“因为教,所以学”,向“基于学而设计教”转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意义上的转变。
实现这个转变,首先要化空洞说教为真情感召。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实际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有理论问题,但本质上是实践问题。要改变以往那种说教、劝导,就事论事的教育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和生态,用鲜活的典型人物感召大学生,让大学生懂得英雄模范人物身上蕴含的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其次,要化简单灌输为日常渗透。十八大确立的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又展示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远离生活、宏大叙事的形而上学,而是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准则的高度凝结。比如,一些高校把校风、校史、校训文化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让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校风、校史、校训里折射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良校风,铭记光荣校史,践行校训文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再次,要化封闭讲授为开放实践。青年大学生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就应当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上,在校内理论课教学与校外实践活动衔接上下功夫。
最后,要化单向告之为双向互动。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仅“广而告之”不行。要改变以往教师满堂讲、满堂教、满堂灌的单向告之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把原来教师的独断教育转化为师生民主互动。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是主体,在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上学生是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互为主客体,从而实现广大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信仰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