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人情债”成为人际关系的枷锁
时间:2014-11-06
作者:newsman
来源:网络

  猪羊下崽摆酒,出狱办个“冲喜”酒,考不上大学也要来次“升学”宴……2013年,重庆大巴山区“国贫县”城口县庙坝镇共操办各类酒席1063次,收送礼金6300余万元,而全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和才9300万元。基层名目繁多、大操大办的“红白喜事”近年来愈演愈烈,不仅成为民众的沉重负担,而且败坏社会风气。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通过乡规民约等方式整治各种“人情债”。(《工人日报》11月5日)

  随着时代进步,基层“红白喜事”酒宴也逐渐“与时俱进”了。名目越来越多,出狱要办“冲喜”酒,家里母猪下崽也要摆一桌;排场越来越大,你摆50桌,我就摆80桌,胜你一筹;“行情”越来越高,一两百甚普通,三五百很正常,千儿八百不罕见。“一年送出去这么多,不收回来就亏了。”为了收回送出去的“随礼”,即便没有正常的借口,甚至“借”别人家的老人当自己的亲人来“做寿”。有喜事大办,没有喜事“创造”喜事也要办,人情往来已然陷入“敛财”的恶性循环。

  人情往来沦为“敛财”,让民众背负沉重的“人情债”。“我们家去年一年收入才2万多元,光送礼就送了近3万元。”某国家级贫困县村民的话语,透出对人情往来变味异化的无奈。更有甚者,“挪用”购买化肥农资的款项来投入“人情往来”,甚至有贷款送礼的反常现象发生。在“随大流”舆论的裹挟中,个体显然没有能力与之抗衡,随波逐流也是一种无奈。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是个“关系社会”,注重人情往来。这本无可厚非。在传统社会中,人情往来充当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村社共同体成员之间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随着人口流动以及人际交往方式逐渐多元化,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人情纽带逐渐松动,与之相伴随的人情往来的守望相助的功能也逐渐弱化,更因商业主义等多元价值思潮侵蚀而异化。本来正常的人情往来,成为压在民众身上的沉重的“人情债”。

  爱面子、讲关系是国人的明显特点。不论是正常的人情往来,还是变异的人情债,无疑都是关系网的一部分。对于处在关系网中的个体节点来讲,别人有“喜事”去随礼不仅是面子问题,更可为日后找人托关系办事打下感情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情债”也是关系社会中维持非正式社会关系的工具,只不过这工具过于沉重,成为压在民众身上的重轭。然而,正常的人情往来被沉重的人情债所吞噬,在市场经济交换原则的影响下,送出去的就要想着办法收回来。于是,一方面“随礼”时不惜一切,甚至借钱随礼,另一方面,“收回”时,没有喜事“创造”喜事也要摆酒宴,因此母猪下崽、“借”老人做寿以收礼等事情就“理所当然”发生了。

  正常人情往来是人际关系润滑剂,乡村人情往来无疑也是村民自治的一个非正式组成部分。人情往来沦为沉重的人情枷锁,不仅会拖垮本就日渐疏松的村社共同体感情维系,更因纯粹交换原则的侵蚀而使得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分崩离析。看似红火的“人情往来”背后,潜藏着基层自治的危机。当传统守望相助的村社情感纽带被冷冰冰的市场交换原则所侵入,已然扭曲变形的人情往来染上了恶俗的铜臭味,传统社会所剩不多的人情孑遗也就烟消云散了。时代进步固然可喜,但不知不觉间对传统的遗弃,实在令人黯然。

【责任编辑:木木】
    上一篇:交古剑奖500元?奖励标准应明确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