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拒载农民工事件,我们应该少一些上纲上线的站队思维 任小康
生活在这座城市,每个人都应有社会共同体意识,要获得他人尊重,首先自己要尊重别人
西安一名公交车司机拒载了一名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此事经过曝光后引起舆论广泛关注。27日,西安公交总公司第六公司公开回应称,责成该驾驶员通过媒体向被拒载的乘客道歉,对其停工培训学习,并罚款1000元。
人皆有恻隐之心,同情弱者亦是人之常情。看到农民工被公交司机赶下车,流下心酸的眼泪,很多人对公交车司机大吐口水。痛骂者有之:“狗眼看人低”;诘问者有之:“上数三代,你家还不是农民?”;还有人将这种情绪无限放大,斥责城市太冷漠。而在笔者看来,这些过激反应有失偏颇。
城市建设中凝聚着农民工的心血和汗水,无论是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宏观议题上,还是在乘坐公交等微观事务上,他们理应得到平等对待。人们同情被公交车拒载的农民工,尊重他们的正常生活权利,当然是件好事。但还是有一些细节需要厘清:一者,公交车对乘客随带的行李体积、重量都有规定,这位农民工带着的两个大包究竟是否符合规定?上车后是否会对其他乘客造成不便?二者,按照公交车司机的说法,之所以拒载,是因为这辆公交车是双排座,而后面有更适合带大件行李上车的单排座公交车,如果不是太赶时间,这位农民工难道就不能做出适度让步么?
诚然,在很多公共政策的制度设计中,农民工常常被视为城市的“过客”,但既然生活在这座城市,每个人都应有社会共同体意识,要获得他人尊重,首先自己要尊重别人。
对于拒载农民工事件,我们应该少一些上纲上线的站队思维,多一些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客观理性。那位拒载的公交车司机不但被罚款,而且还要停工学习,教训是深刻的,如果他看到网络的叫骂,不知又该作何感想,他会不会更真切地体会到舆论的暴力、人情的冷漠?
消除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隔膜,促使城市的新老居民相互认同,需要彼此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任何极端的表达,无助于彼此成见的消融。就农民工乘车这件事而言,只要坚守规则意识,多换位思考,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协商,农民工的出行应该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