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农:高校频繁更名背后的功利
时间:2014-05-19
作者:newsman
来源:网络

  高校频繁更名只会导致资源浪费,而无益于修炼内功,此风断不可长。遏制高校“更名式发展”,可以通过大力推进自主招生,让一些没特色、没竞争力的学科和院校,自生自灭。

  自2010年以来,湖北地区高校新增20多张新面孔,这些院校或由学院升格为大学,或“独立”,或更名,或合并组建,或新建。目前高校更名大战仍在继续。在高校校名换来换去之后,湖北有15所高校名字近似,导致有新生入学时走错校门。

  读书原本是寂寞的。正因此,民众都希望大学的院墙之内能耐得住一份寂寞。可是,被产业化了的中国高校,近年来变得愈发浮躁,打着与市场对接的旗号频频调整和摇摆。高校频繁更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上演的一场功利化叙事。

  大学更名风潮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其时,一批大学甩掉了校名中的“化工”“钢铁”“机械”等专业性十足的字眼,改为“科技”“理工”“财经”等响亮的名号。如果说当时正处于高等教育调整阶段,按行业类别建立的大学要向着按社会需求的方向转身,更名尚有一定道理。可发展至今,大学更名仍有增无减,至少暴露出三方面问题。

  首先,一些低水平院校陷入了“范式陷阱”,不安于现有的名称和办学定位,蠢蠢欲动于更改校名,办学层次上往本科发展,校名朝着“科技”“综合”靠拢,以这种“外包装”来吸引生源。一方面,院校失去了对自身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内功修为的坚守;另一方面,更名本身也是对办学目标、理念和内功修为的不自信,甚至是否定。没有了特色的精神内核做支撑,频繁更名后只剩下一副空皮囊。

  其次,国内大学的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比如“机械”“电子”类专业,几乎在所有理工类院校中都能看到,哪个专业好招生、社会需求量大,就纷纷上马该专业,而无论教育资源是否足以匹配和支撑。说到底,还是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功利心太强。

  再者,行政那只“闲不住的手”干预教育过多。一所院校要不要更名,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高校,而是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了追求政绩,主导着辖区内的高校进行合并、“独立”等等。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地方院校的大合并,就是地方政府部门为了打造不同层次的“知名大学”而主导的,而今为了特色发展一些学科又要“独立”建校。无论合并还是“独立”,都意味着院校需要更名。这就不是教育功利的问题,而是地方领导的政绩观使然了。

  高校频繁更名只会导致资源浪费,而无益于修炼内功,此风断不可长。遏制高校“更名式发展”,可以通过大力推进自主招生,让一些没特色、没竞争力的学科和院校,自生自灭。

【责任编辑:琳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