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大学生快递脏衣服回家洗”竟然令邮政系统揽下了一笔大业务。在两会上,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表示,眼下,高校学生把积攒的脏衣服寄洗,再通过快递寄回来,成了邮政的一种新业务。他说,这显示了快递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除了网购之外的便利。
对于邮政行业来说,开拓了新的业务渠道可喜可贺,拿这个来说事,主要是为了说明邮政的服务质量有提升。不过,这种服务是不是真的象征邮政服务“接地气”、“便捷”,未免值得商榷。就一般人而言,听说当今大学生连衣服都懒得自己洗,怎么都不会觉得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现象。听口气,这邮政行业重而视之的“新业务”,似乎还有规模化发展的倾向——便利是蛮便利的,就是不知父母们收到一包发臭的脏衣服,心里是何滋味?
当然,勤快的大学生跑到邮局快递脏衣服,懒一点的打电话叫快递员上门来收,作为业务的经营方来说,没有什么理由可以严词拒绝。有意思的是,当这则新闻广为流传开来之后,不少大学生对此仅是付诸 “呵呵”,有人说,这位官员对大学校园生活很不了解,现在哪个学校的宿舍没有自助洗衣机?就算没有,校外的洗衣店生意也是红火得很;再退一步讲,如果真有懒人把脏衣服快递回家,是不是一定要选择邮政渠道的快递?这话当然有些揶揄邮政系统,但至少说明,就大学生自身经验来说,似乎还没有觉得 “快递脏衣服回家洗”已成为邮政在校园快递业务的“大部分”。如果邮政官员的话言过其实,那么大学生们算是又 “躺枪”一回——可反过来说,空穴来风并非无因,邮政人士谈论自身业务领域的话,一下子被牵引到了“大学生自理能力”的讨论上,这恐怕还是与现实有着密切关联的。
“大学生懒”、“大学生情商不高”等议论,近年来已不算什么新鲜话题。平心而论,作为一个也曾读过大学的人,切身经历让我对此还是感到难以反驳。十多年前,在我还在大学校园之时,也曾将一盆脏衣服放在水房里泡了一个礼拜;有舍友比较“不拘小节”,自己的置换衣服轮着穿了好几周之后,便厚着面皮拿其他人的内衣裤穿,如此种种,现在是同学聚会时的笑谈。或许,有过这些经历的人不算少数,现在说起来,也会觉得那是“少不更事”,但不管怎么样,那时倒还真没有今天这么方便的业务,衣服脏了要么过遍水晒晒,要么蹭别人的穿,也算是一种“自力更生”吧,哪像现在的大学生,直接快递回家?后来校园里有了自助式洗衣机,记得洗一次也要两三元钱,如果不是冬天洗衣比较“痛苦”,平时花这个钱洗洗内衣裤,都觉得没什么必要。再者说,快递脏衣服回家,总比用自助洗衣机还要贵些吧?看来,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在被时代重新塑造着。至少,邮政系统倒是很欢迎这些“客户”的。
或许,这里面确实有着什么误会。比如,快递脏衣服回家只是大四学生为了方便想出的招数,又或者,仅仅只是个别大学生的举动,代表不了整个大学生群体。但有一点确实不可否认:今天的大学校园,显然已经不能用十多年前的经验来揣度,在这里学习的学生,的确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从升学压力中一路走来,经过短短四年又要再次面对年年攀高的就业压力,他们之中有些人想要偷点懒,社会在指责之时,也不得不进行反思:便利到可以足不出户的校园生活,真的是一种好处吗?吃饭可以叫外卖,买东西可以网购,就连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大部分也从现实转移到了各种社交媒体之上——这生活真是太惬意了,不得不“点赞”。但是,这一切貌似丰富而便捷的互动,往往在大学生们打开宿舍门之后,便消弭在空气之中的WiFi信号里。
被人怀念的大学时代,必然是可资谈笑的真实经验,而不是被一件又一件快递充斥。旧宿舍楼的水房角落里,还有一盆被遗忘的脏衣服等着洗,这就是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