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昨天正式开始,据估计将有36亿人次在这期间流动。这一数据足以令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交通官员恐怖,中国在创造大范围、高强度运送十亿计旅客的唯一模型。
根本无法用“成功”或者“不成功”的简单评语描述中国春运。肯定将有很多人买不到恰当时间的火车票,因为铁路由国有企业垄断,使人们表达不满有了很硬的理由。为解决这一问题,不断有人提出方案,但铁路的高峰运力同高峰人流的现实差距摆在那里,那些方案制造了舆论的注意力,但在各种实际条件面前,它们基本上属于纸上谈兵。
比如近日有著名学者提出用火车票春节期间涨价来降低需求,分散部分客流。这在经济学上是可行的,而且几乎“是人就能想到”。但火车票已经不是普通商品,春运有了经济学以外的特殊意义。在今天的中国高呼春运火车票涨价,需要有摆一个pose接受舆论口诛笔伐,并且乐在其中的特殊高傲。
舆论一方面主张铁路系统“市场化”,一方面坚决反对春运按照市场规律上调火车票价格。发出如此矛盾的要求,舆论已经“唯我独尊”。平时谈铁路市场化甚至私有化,春运谈政府应当提供优质并且廉价的“计划内”服务,这当中没什么道理可讲。保持理性不意味着要揭穿它们的彼此不相容,而是在它们之间找到平衡的方案,化绝对不可能为相对可能。
在今天的中国切忌较真,那样一来问题没解决,态度的差别就足以令各方掐起来。其实春运的拥挤有那么“大逆不道”吗?是如果解决不了天就要塌下来那么严峻吗?至少一部分是让媒体哄起来的。
高铁的出现大大提升了铁路运力和服务水平,对于火车票依然紧张,想买的那趟车买不到,不得不改换其他车,大多数人是有心理准备的。即使年三十那天没能赶回家,晚了一天回去,这很不爽,但如此倒霉事摊到个人头上的时候并不多,一旦摊上就是抱怨几声自己倒霉,也就过去了。春运拥挤无疑,但痛苦被一些媒体大大夸张了。
夸张未必都是坏事,媒体的大呼小叫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为过大年预热的一部分。媒体给春运挑毛病不仅热情极高,而且毫无障碍。回过头看,媒体对春运的批判没留下什么负效果,它们都在当时就被消费了。在中国铁路不断取得的进步里,那些轻重不分的批评和挑刺至少做出了部分贡献。
大度一些看春运,它已经“挺好”。毕竟喊着闹着把那么多人都送到家或者旅游目的地,铁路技术和服务水平同春运的人流高速双增长,中国铁路成为了全球最先进的铁路系统之一。春运还锻炼了“舆论自由”,培育了社会对各种声音的承受力和辨别力。
我们可以给春运继续提各种理想化的要求,我们也将接受铁路部门的服务能力总是跟我们的愿望差那么一点。铁路春运将不断这么拧巴,并在拧巴中前进。
作为个人,千万别把自己买票回家同媒体上探讨回家对号入座,媒体愿意炒作并且消费悲情,我们还是要把年当年过,尽情享受回家或者旅游的快乐。出门在外能不生气就不生气,尤其是别因为他人的提醒,把一件小事当成大“气”来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