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五谷兴农,尝百草回春,总系苍生福祉;创手工成业,始贸商为市,首开社会文明。
始祖圣恩,万代敬仰;八大功绩,震古烁今。在炎帝故里风景区海拔最高的位置,九龙山的第四座山头——五帝山顶,坐落着宏伟壮观的功德殿建筑群,这里是景区展示炎帝神农生平和功绩的主要场所。
整个功德殿建筑群占地10320平方米,建筑面积2466平方米,为仿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由日月门、天门和功德殿组成,而神奇无比的神农古井也正是位于功德殿广场。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水》道:“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水动’。随州民间至今流传“一山扬鞭九山应,一井打水九井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余的八口井再也找不到了,唯一保留下来的就是位于功德殿广场正中央的神农古井。这口神奇的古井,奇就奇在明明处于整个景区最高的地方,但这古井的水却长年不会干涸,附近村民都说这是炎帝神农氏保佑大家长寿久安的福兆。
走进功德殿,呈现面前的就是那尊威严、古朴的神农铜像。左、右边两边的墙壁上,则挂满了介绍炎帝神农生平和历史功绩的竹简。
据《史记》、《路史·后记》(宋·罗泌撰)等史书记载,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石年,生于烈山,长于姜水,故又号烈山氏或厉山氏。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开创了原始农业,被尊为神农氏;因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亦称炎帝。
炎帝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其主要贡献可概括为八大功绩,即“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辟市场;治麻为布,制作衣裳;削桐为琴,织丝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耕而作陶,冶制斤斧;建屋造房,台榭而居”。炎帝神农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因而受到中华民族的历代尊崇。
炎帝神农带领先民所开创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工业文化、市场文化和原始艺术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而炎帝神农在开创中华农耕文明的长期实践中凝聚铸就的那种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早已深深地扎根于炎黄子孙的心灵里,成为了中华儿女数千年来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动力。